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研报告 >

统筹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2)

2010-04-29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上取得突破。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立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性,把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体来规划,在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的同时,注重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特色分明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就我市目前状况而言,统筹城乡规划,首先要对城乡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对市域建设统一规划。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搞好产业布局,统筹建设。其次集中力量做大中心城市,提高其承载力,发挥其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适度集中力量加快中心城市基础建设,通过持续创建活动提高其品位,完善其功能,使其宜居、宜业,吸引市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积聚,发挥其聚合效应,尽早实现“双百”战略。同时积极推进南郑、城固、勉县尽快“撤县建市”,促进城乡融合,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再次要以培植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实施非均衡择优发展战略,在目前投入严重不足,启动工作艰难的条件下,应重点发展各县区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建制镇。培植城镇产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城市搬迁企业向城镇集中,鼓励全民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最后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工业和农业产业互动上取得突破。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工业化、非农产业发展,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通过工业的大发展,增强以工哺农的能力,进一步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快速发展。要做好规划,加快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辐射带的规划编制,抓紧对接,优势互补,加快融合,推动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优质快速实施。要抓好××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立足优势资源和产业,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做强企业,加大对六大企业集团、八户明星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抓住国家储备铜、锌、镍等战略物资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信贷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工农双赢。要做优园区,搞好开发区工业园、航空工业园、铺镇工业园、褒河工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吸引骨干企业和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要做精产品,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名优产品。另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要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发展大会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三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提升猪药茶菜渔等骨干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水平。抓好“三个六”、“四个优”建设,进一步稳定粮油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现代产业化项目、6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促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各县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新网工程”建设。坚持工业、城镇和农村同步发展,整体推进,消除城乡体制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转移,最终从城乡分割、差别发展向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转变。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扶持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条件。要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在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在乡村公路管护、维修,小型水利设施市场化改革和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突出抓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用改革的办法,突破行政村之间的“体制之墙”、“利益之墙”,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管理、共同维护。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切实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延伸到农村,争取更多的投资渠道,用经营和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的办法来经营和管理农村的公共事业,努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就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使城乡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同过上幸福安康的新生活。要结合 “民生八大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落实“两免一补”,切实解决好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改善就医设施,建全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好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加快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等乡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对特困户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村老有所养和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要加快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变市民的住房问题。要抓好“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强化人才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三支队伍建设。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从我市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收入入股经营性项目获得资本收益,允许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置换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缓解用地矛盾;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严格限定征地的“公共利益需要”范围,逐步实行按农民社会保障、基本生活和转岗发展需要确定补偿标准。二是要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鼓励农民进城。公安、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为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等提供无差别待遇。三是要改革就业制度。取消按户口制定的就业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实行城乡就业互动;整合培训机构,加大转移力度,与国内各大劳务市场接轨,实现城乡就业资源共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期分批向外转移。四是要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确保中央提出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高于”落到实处,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 五是要改革投资体制。及时向中省呼吁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把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投入从主要由农民负担转变为由公共财政承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