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工作计划 > 其他工作计划 >

××县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2)

2010-04-01 
包括村域各自然村居民点的分布与搬迁,产业与建设用地布局及功能组织,空间资源管制划分与要求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教育设施规划

  (包括入学率、在校人数、发展水平、空间位置的划定、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

  二、医疗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三、文化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四、便民设施规划

  (包括商业服务代销点、邮政便民服务点等内容)。

  第七章 民主政治建设规划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施

  (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务公开专栏的空间布局、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第八章 近期治理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二、建筑环境更新规划

  三、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包括工业项目、住宅“一书一证”的发放程序,村民建房建筑日照系数规定等内容)

  二、村庄治理的实施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篇章。为了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起点

  (一)基本条件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市聚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3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其中一产8994万元,年均增长10.7%;二产63667万元,年均增长17.3%;三产8696万元,年均增长29.4%。人均生产总值31933元,年均增长19.1%,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56元,年均增长8.4%。

  2、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大市聚地处“甜地”之称的玄武岩台地上,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茶叶、小京生、花卉、水果、板粟、蔬菜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国家级茶叶良种场、部级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珍禽繁育中心、花卉林木繁育中心、小京生提纯复种示范中心、拔云尖生态茶场等六大示范中心和姚卜丁、沃洲、严丹赤、西王、何梁浦、梁高、寨岭、西山、茅坪、炉溪村等十大特色村。木樨山庄、西山名优水果观光园等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工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作为全国轴承之乡,拥有轴承企业388家,占全县的34%,工业产值24.4亿,占全镇工业产值86%,轴承特色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分布有沃洲湖、真君殿、水帘庵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深厚,天姥山、唐诗之路等唐诗文化历史悠久,“莲子行”(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莲子行’之乡)、三十六行、正月十五盘板凳龙会、十月十五真君殿庙会等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逐年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内有2所高中、1所初中和4所幼儿园,拥有四级标准客运汽车站、投资1000万元的镇中心卫生院、日处理能力80吨的镇垃圾集中处理中转站等。有线电视、电话、广播、宽带通村率达10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7%,自然村村中道路硬化率为30%。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健全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选准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健全了调解、民兵、团、妇等相关配套组织机构,制定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双代理、招投标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约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规范村级管理服务中心,对30个行政村统一制作牌匾、配备电脑、电视机等硬件设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一系列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农村党员活动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等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了村风建设、全民普法教育、“文明村”、“民主法制村”、“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切实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快。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劳动力技能不高,增收渠道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镇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只有4个村,不足1万元仍有8个村,部分村债务沉重。

  2、村镇规划不健全。村镇建设缺少规划指导,呈零乱无序状态,到2005年底,全镇只有西山村进行了系统规划,不利于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由于镇级财政资金紧张和村级集体经济不足,导致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部分村饮水困难问题突出,农村综合防洪能力比较脆弱。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欠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等水平较低,95%以上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三难”现象依然存在。

  5、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差,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欠强,与现代生产方式不相适应,我镇初中以下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80%,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6、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作用不突出,班子不团结,干部作用不明显,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