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由此导致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进而使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匮乏。
1、区位不优。**县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等三县接壤,西与玉龙县、古城区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县相连。 全境山高道窄,远离省会市府,无铁路,也无水路,仅有时有泥石流相阻的丽宁二永宁、华宁路与外相通,县乡、乡村路多为过去伐木的林区便道。
2、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绵绵山脉呈网络状连接,岗岭起伏,丛峦叠障,地理气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带,占全县总面积的54.7%,年平均气温小于8.5℃,无霜期少于120天,基本丧失人生存的条件,但目前仍居住着3.5万贫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凉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6.5%,全年温凉多湿,洪涝、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灾害频繁发生,中低产田(地)面积大,目前生活着14余万农民群众。海拔 1340-2100米的中暖带、低热带,占全县总面积的18.8%,地形狭窄,日照较短,冬春昼夜温差较大,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较多,耕地较少,目前生活着3余万农民群众。
3、起步较晚,人口素质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区以彝族为主是奴隶制社会,坝区、半山区主要是汉族、摩梭人为封建领主制社会,金沙江边以保保族为主是原始社会,多种社会并存,多种民族聚居,各民族发育程度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力占总劳力的67%,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是一个林业经济县,靠山养坝,靠林养农,天然林的禁伐,使林业产值年减少2100万元,并联带其它产业滑坡,地方财政收入年减少800万元。1956 年自治县成立时各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夜间跨越了上千年历史,而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却等同于较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特别是整村推进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贫困矛盾。但随着项目的实施,也反映出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
1、扶持力度不够
**属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已实施了331个整村推进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有780个贫困村民小组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群众对项目的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列入整村推进扶贫计划中实施。
2、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资标准为每村15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贫困村群众深刻认识到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的重要性,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差,急待建设的项目内容多,群众又无力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同时又受到扶贫资金额度的限制,造成扶贫资金难以满足群众建设项目的需要。希望国家加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
3、项目规划缺乏科学性、可行性
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实施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即:项目规划采用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市的方式规划上报,而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市批复到县、县安排到乡、乡安排到村到户层层落实、层层监督。然而,部分乡镇在规划项目时不与群众沟通,不结合实际,凭空规划上报,致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规划项目时,要严格操作规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意愿,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4、资金整合力度不足
各部门对资金整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在项目实施中,缺乏相互沟通、协调,使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分散,点多面广,资金效益不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强沟通、协调,尽最大可能地将各类扶持资金加以整合,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