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研报告 >

推进乡扶贫开发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1)

2010-03-30 
 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实施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即:项目规划采用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市的方式规划上报

  **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特困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的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东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毗连,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 南与永胜、华坪两县为邻,其范围为东经100°22' ~ 1 0 1 °26' ,北纬26°33' ~27°56' ,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属低纬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年气温在 31℃至零下10℃ ,年降雨920毫米,无霜期190天。聚居着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最高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1350米。有“情、水、山”为一体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已初步探明金、银、铜、铁、铝、锰等14个矿产资源;金沙江流经我县105公里,境内分布着金沙江、 雅砻江水系10条河流,可开发利用的水能6. 7万千瓦;有可利用天然草场24万公顷,人工草场2万亩;垂直变化的立体气候和复杂地貌孕育着天然的虾虫草、贝母、灵芝、 蘑菇、木耳、牛肝菌、松茸等珍贵药材。

  一、基本县情及贫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中央、省、市的关心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大力实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饮水困难得到进一步解决,文化、教育、卫生发展不断加强,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村贫困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一)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

  **现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聚居着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全县总人口70865户、2598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968户、212570人,占总人口的81.8%;农业人口65201户、236145人,占总人口的90.8%,其中少数民族农村人口53334户、198811人,占农业人口的82%,有贫困人口20.19万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有16.59万人尚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也是我县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区域。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由于我县地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仍十分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仍十分较艰苦。到2008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114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527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支出71662万元;粮食总产量71006吨,人均占有粮295公斤,人均纯收入1049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经济水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增长缓慢,除条件较好的坝区和旅游开发区经济发展稍微好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极为缓慢,部分区域还比较落后,要实现我县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现状况

  我县属高山民族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重视,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政府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扶贫开发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贫困问题得到大幅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县位于高山河谷地带,居住分散,交通闭塞,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程度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仍处在同类地区之末。目前全县尚有13455户43550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丧失生存条件的地区,该地区群众长期以来形成了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居住条件极其艰苦;有28645户11.45万人、22.42万头(只)牲畜仍处在背水、驮水的方式,饮水极为困难;有21242户贫困群众仍居住在杈杈房、黄板房、高危房中(部分为无房户);有468个村民小组未通路,610个村民小组未能通电,70个村委会630个村民小组群众无自来水饮用;13个乡无农贸集市;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建设落后全县仅有1台彩超, 6台黑白b超,病床每千人口只拥有 157张,有1048个村民小组无卫生室,有420个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有527个村小组未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作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省市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以来来,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331个,其中省级整村推进253个,温饱示范村47个,市级配套整村推进21个,市级挂钩扶贫整村推进10个,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560万元。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饮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农村贫困现状得到进一步缓解。5619户2.52万人用电难题得到解决,2.47万人和3.27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得到改善,1.84万人通路困难得到解决,2936户13505人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710户3200人基本生存环境条件得到解决,新增灌溉面积1.2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2万亩,解决绝对贫困人口2.42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0.35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2188万元(90价)增加到2008年的111460万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1338万元增加到2008年5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424元增加到2008年的1614元。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村、户,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 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方案。

  5、坚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参与,坚持依靠农民群众主体投入力量改变贫困面貌。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县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系挂钩帮扶制度。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采取多种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最大限度地以农民群众作为投入主体实施扶贫项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