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了《食品卫生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对企业管理者,重在理论教育,分析形势,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食品安全为先思想,促使管理者切实履行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工作摆上本单位的重要工作议程;对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重在其素质培训,通过采取传、帮、带的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好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强化依法行政和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水平;对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通过集中培训、讲座、现场指导、食品卫生法律和卫生知识考试答卷等方式,逐步提高其卫生知识知晓率。一年来,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共举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班3期计1000余人次,开展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卫生法律法规培训达5000余人次,培训率为98%。监督员培训班坚持每周一次。
(三)整章建制,着力规范食品卫生工作。
1、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分析当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现状,理顺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心,对监管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靠实责任,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2、规范规章制度。根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市卫生监督所分别制定了餐饮业、副食经营、生产加工等各类企业的卫生制度和标准,制订和完善了食品放心工程“两网”建设工作制度,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4部,有效地规范了企业行为。
3、制定应急预案。为加强食物中毒的预防、调查、处理工作,杜绝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市卫生局制定了《平凉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应急预案》,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了食物中毒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和应急工作小组,随时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进行查处。三年来未发生集体性重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
(四)加大执法力度,着力提高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为全面提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我们采取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卫生执法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单项执法与部门联动相结合、日常工作与创建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进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抓整治。一年来,我们有计划、有重点对面粉、植物油、大米和调味品、桶装水、散装食品、学校食堂卫生、建筑工地食堂、食品摊点等工作进行了多次集中专项整治。在各类专项整治中,均能做到严格执法,依法监督,依法处理,限期整改,及时验收。取得了较大成绩。
2、抓结合。一是结合重大节庆和节日活动,开展地毯式食品卫生执法大检查,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中秋节等节日期间集中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治,及时纠正和处理了各类食品卫生问题。二是结合“机器人足球赛”、“创优”等重大活动,狠抓卫生意识宣传、卫生设施建设和卫生执法检查,不断促进卫生监督工作,提高卫生监管水平。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3、抓关键。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狠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关键项目的落实,严把食品生产、采购、贮存、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卫生,规范经营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五、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仍待增强。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者主动办证意识不强,卫生法制观念淡薄,部分经营户存在先开张、再办证,以及新参加、临时帮忙上岗服务的从业人员不用办理健康证的思想和不规范操作现象,易产生管理漏洞,形成工作盲区。
(二)小型餐饮业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小型餐饮经营场地要求简单,投入较少,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卫生意识不强。特别是早、夜市和食品摊贩,卫生条件差,人员混杂,存在较大卫生隐患。其次是建筑工地食堂,农村聚餐(红白事)等,卫生设施差,管理困难,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学校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后,食堂由大变小,各功能间缺如,卫生设施配备不到位,达不到卫生许可条件,长期无证经营,安全隐患严重。
(三)食品卫生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三好”、“三差”,即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卫生状况较好,小型的差;定型包装食品卫生状况较好,散装食品较差;城区的食品卫生状况较好,乡、村的差。
(四)预防性卫生审查滞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查而投入使用,造成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划配套和功能设计先天不足,难以达到卫生标准,如食品市场小餐饮业,就存在整体设计上的缺陷。
六、自评结果
按照《细则》要求,逐项进行评价打分。卫生部门应得
17.30分,实得分15.70分,扣1.60分,得分率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