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资源和信息资源在我校的运用,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有效改变了农村小学的现状,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使农村小学向城市化迈进了一步,促进了学校全面、快速的向前发展。
(二)、人力奠基工程——悉心培养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重视学习,在学习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⑴自主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标解读》等一系列教育书籍和理论专著,犹如一份份精致的“自助餐”滋养着教师的专业生命,使教师在阅读中了解课改,思考课改,感悟和升华课改,从而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实践课改。
⑵专题讲座:
①专业引领:每学期我校都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专家、名师报告会、观摩课,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让专家名师引领我们前行。使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②信息技术辅导:学校利用“农远”和网络资源,对教师进行资料搜集、资源下载、二次整合等相关培训,使教师受益非浅,用于教学,学生收获很大,师生的眼界不断打开,思路不断拓宽。做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③典型引路:学校树立优秀教师、师德典型,由这些教师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师德方面的经验在区、校进行交流,这不但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而且对骨干教师本人也起到了激励作用。通过典型引路,全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师德水准有大幅度提高。
(3)、自主反思:
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为最终目的,教学反思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汇编了《教学反思集》。
(4)、课堂观摩:
课堂是展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舞台,更是教师实践、提高、成长的平台。我校坚持每学期开展示范课、研究课、评优课活动。上课教师谈设计,听课教师谈感受,与上课教师共同分析教学成败得失,共同审视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师在自评的基础上互评互学,明确自己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向40分钟要质量。通过观摩活动,教师的课改意识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明显转变,落实新课程、促进教学改革得到落实。
2、重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夯实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⑴、师德培训:
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时间进行师德培训,学习《师德建设纲要》、《新时期、新形式下我们怎样做教师》等文章,使师德修养要求逐步内化为我校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准则。
⑵、案例培训:
在杂志、评优课或媒体中选择生动典型、真实的教学案例,带领教师观看、讨论、交流,在比较辨别中,教师去领悟、反思、研究,最终把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指导促进教学。学校整理了《案例汇编集》
(3)、课题驱动:
我校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原则,确立了市、区级课题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小学语文低年级扩展阅读研究》、《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4)、评价促进:
每学年,我校都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找到教师身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评价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学校的专业引领、悉心培养、教师的自身努力,使我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了质的提高,为高水平、高质量育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