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育管理
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办学秩序、办学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合作与活动。学校定期向社会开放,为家长服务、为农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如:家长全程参与学生质量检测、家长开放日、周六、周日组织农技培训等。学校扶贫帮困工作有活动,有记实。学校树立了“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制度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明确,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无“三乱”现象,体现出和谐稳定的状态。学校把“花香教育”确定为办学特色,旨在芬芳校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花的品格,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学校积极推进校本管理,学校发展规划、校长发表论文、讲话中都体现着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六十年,培养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满意率95%以上。
三、学校自评得分情况
小学满分为223分,学校自评得分205.96分,相当于满分223分的92.4﹪,达到合格要求。
四、对“双高普九”工作的认识和做法
新《义务教育法》的一个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学生童年快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居于以上认识,我校在“双高普九”工作中,实施了三大主体工程,尽学校最大努力缩小差距,提升质量,提高水平。用扎实的工作,真实的过程,朴实的追求,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履行着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真真切切地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导航。
(一)、现代化保障工程—提供信息平台,拓宽师生视野
1、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学校现有信息化专用教室7个,分别是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教室、光盘播放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这些因素为教育现代化工作在我校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让师生感受到“双高”的无穷魅力,体验到知识的浩瀚广博;
2、有效运用,促进发展
我校始终把信息教育资源的应用摆在突出的位置,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落实课程安排
①充分利用“农远”资源保证20课时课程安排。
②充分利用每周一课时的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常识,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保证资源管理
我校教育资源库存量约1031.28G,共计406片,106片CD,300片DVD.这些资源无论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为“三农”服务,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用于教育教学
我校95%以上的专任教师会制作课件并用资源授课,50%的教师优用资源授课,师生参与率100%,学科覆盖面100%,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4)、提高质量
天网与地网的融合,师生与资源的对话,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见识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堂不再沉闷了,学生参与意识和无意注意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信心树立起来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