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公众演讲 >

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各类途径与形式(2)

2009-10-13 
当然,日理万机的班主任与班上每一位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是不现实的,但班主任无论怎样忙,最好都应有选择性地与班上具有某些特殊性的学生保持书信交流。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2)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2)—一位…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1)—一位…

  心灵在呼唤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4)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3)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2)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1)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7)

 

  4. 参与。

  专题讲座虽然只是班主任讲授,但也不应只是班主任唱“独角戏”,而应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讲座。在每次开讲之前,班主任应多在学生中搞心理调查,让他们自己谈自己的心理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言或讨论。每讲完一个专题后,最后留点时间让学生提问,班主任当场解答;也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班主任课后个别回答或下次讲座时集中回答。让学生参与讲座,不仅能保证讲座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三、进行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

  1. 倾听。

  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决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心理辅导的个别谈话应先让学生开始讲,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班主任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信任老师并倾诉内心的苦闷,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一定愿意直接袒露内心世界,这时,班主任应善于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推测出学生的真正想法。善于倾听,也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听学生对自己的抱怨)。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理辅导。“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2. 协商。

  所谓“协商”,是指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对他的谈话,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意见,而不是替学生作出选择与决定。这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身份——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真诚的朋友——所决定的。这更体现了我们多次谈到的心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对心灵的尊重。因此,班主任听完诉说之后,应避免对学生说:“我想,你应该这样……”或“我劝你还是……”而应该首先向学生表示感谢——感谢学生的信任。然后对他所谈的一切表示理解。即使学生说的是荒唐错误的想法,也要表示理解,这时的“批评教育”只会把学生心灵之门关上,让其永远不对教师说真话。接下来,班主任便与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这样做,也许会有些作用……”班主任的谈话,当然包含了学生的引导甚至教育,但这不是强迫,而是充满人情的关切与建议。

  四、保持书信交流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的心灵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班主任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呢?

  1. 巧妙联系。

  以了解思想和汇报思想为目的的师生通信,学生是不会欢迎的,因此,班主任发出的第一封信,应避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误会的内容,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另外,为了不使学生感到突兀,教师的第一封信还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发出:或是这位学生生病在家的时候,或是他正为考试失利难过的时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总之,只要班主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他就一定能找到发出第一封信的“借口”,并可以充满信心地等待学生的回信。

  2. 内容不限。

  师生书信联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给老师写信,应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碍于老师的情面。而要让学生保持与老师通信的兴趣与热情,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应对书信内容有所限制,相反,要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断丰富书信的内容。学生在书信中话题越宽,越说明他对老师很信赖,这样,师生的书信联系便越稳定,越持久。

  3. 平等对话。

  与前面谈到的“个别谈话”一样,师生在书信往来中双方也是绝对平等的。在书信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教师可以向学生表达期望,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双方可以展开坦率的讨论甚至可以激烈的争论,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但都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即使教师的回信是目的性很强的心理辅导,但字里行间仍然没有任何强迫接受的色彩,仍然只是一种朋友的诚恳劝勉。

  当然,日理万机的班主任与班上每一位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是不现实的,但班主任无论怎样忙,最好都应有选择性地与班上具有某些特殊性的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讲,也许是最有效的心理辅导。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