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组的安排,我联系的单位是财政局,并要求在联系点讲党课。今天,我就个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心得,并结合我县财政工作的实际,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质量和速度并重。科学发展观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应当是协调的发展观,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际协调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是不同的。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发展是一种向更现代化、科技化、经济化的先进社会形式的运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发展提到第一要义这样的高度?第一,只有紧紧抓住发展,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完成的更好。民心向背事关政权存亡。只有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的理念,实现国强民富,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第二,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走上文明发展之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之路。第三,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加速发展中求得中华民族强大的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
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我县进入了多年来发展最好、最快、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逐步拉大,发展强劲不足、发展速度滞后、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发展无疑重要,那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答案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走投入少、消耗低、污染小、可持续的新型道路。和谐发展就是在推进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建设绿色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宜居新**的奋斗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财政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方向也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而变化。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最关注的数据是财政收入多少,有多少钱用于扶持经济发展,其它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投入这些数据基本上不予关心,这就是一种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我们在关注有多少钱用于扶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发展也是发展的一部分,发展观过渡到综合发展观。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强调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环境保护投入要逐年增加,开始注重追求社会公正和发展平衡,可持续发展观初见端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着力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满足人最本原的需要,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开篇就写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自古有之。从贾谊的“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到黄宗羲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都要求统治者顺民之意、从民之欲、恤民之苦、惜民之力,从而博民之心、取民之信,进而求王位之稳固、谋国家之安宁。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更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追求。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赋予民本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就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着眼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与整体进步。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社会进步总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以最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具体到财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针对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三农”、县城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最大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财政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必须牢记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思路、谋划发展、指导实践、服务工作、评价成效。
(一)正确理解科学发展与财政工作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财政理论和实践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财政工作而言,有什么样的理财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财政发展计划、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向。能否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财政活动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到财政法规和政策之中,不仅直接决定着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决定着财政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成效。为此,财政工作只有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提高理财水平,才能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强大的国家财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