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有优质初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依据人数比例分配给辖区内各小学,德智体等各方面择优选送,同时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重点高中的招生,也可以这样操作。学生一旦放弃升入对口学校的权利,则再转回原籍也不再视为本服务区的学生。各校不得提前录取,也不得以“分层次教学”的借口分“快慢班”,也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入学分班考试。只能依据毕业考试成绩的各分数段均衡编班。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学校的重点校、示范校。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择校”的压力。
(六)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制度。
要尽快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校长职级制和教师等级制,实行落聘制和辞退制,以改革旧有的教师为学校所有的格局,改变结构性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争取普遍提高现有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和教师智力资源的调配要打破校际壁垒,合理流动,从人力资源配置上推进教育均衡。高水平校长、师资要在一个区域内的各校之间轮换。人才是第一要素,均衡教育资源,校长、师资是比经费更重要的因素。在用人政策上应该简政放权,尽量减少政策上的不均衡。要发挥好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在软件建设上快速发展。
以普迹镇为例,如果按照《省基教决定》的安排,普迹中学校长作为普迹镇中学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普迹中心完小的校长为普迹镇小学教育的第一[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责任人。评价两人的实绩,不再单纯以本部为唯一或主要参照,而以全镇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则两位校长将不再会凭借其地域优势、办学条件优势和福利待遇优势将优质师资一网打尽,成为其创县示范校、市示范校的工具。他们将更多的考虑如何均衡,当然包括本部的专业教师长期在村校兼课,使“送课下校”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是勉强为之。
推而广之,全市统筹教师资源,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制度的建立,才能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人才能合理流动,最重要的是政策能向农村教师倾斜,实现城乡工资收入一体化。农村工资偏低、编制偏紧、不能享受住房补贴、福利待遇与集镇或城区教师有天壤之别,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心头最大的痛。因此,很多教师削尖脑袋往“好地方”钻,而薄弱学校、偏远学校留不住教师。
(七)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能有效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同一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这是一个“最低保障线”,学校的硬件建设应有一个上限,限制过量的建设投资,以遏制追求虚高的办学条件,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作风。
我认为标准暂可定为:基本消除危房(包括“普九”后新增危房)、新课桌椅(很多学校已经急须换了)、电灯亮(解决阴雨天教室里光线太差的问题)、“校校通”(最少可拨号上网)、建设电脑室(1比10)或中心电教室和语音室、“七有”——有整洁、安全的校园;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有满足师生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每一乡镇有一栋以上能基本满足需要的“教师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