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工作总结 > 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农业局二00八年工作总结及二00九年工作计划(2)

2009-01-02 
抓好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抓住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机遇,适应劳务市场结构性需求变化,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三、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今年由于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9.27洪涝灾害及秋季连阴雨气候影响,给全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全县范围内的蔬菜、马铃薯、油菜遭受危害,受灾面积4900亩,成灾3023亩,绝收867亩,其中蔬菜受灾1800亩,成灾890亩;马铃薯受灾100亩;油菜受灾3010亩,成灾2133亩,绝收867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逾25万元;9.27洪涝灾害造成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田水利不同程度受灾和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8.81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受灾6912亩,成灾5545亩,损失产量201.3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322.08万元;经济作物受灾2128亩,成灾1119亩,直接经济损失51.2万元;农田沟渠坍塌44条79处4820米,直接经济损失170.53万元;冲毁鱼塘51亩,损失产量35吨,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10月25日至11月5日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使已割倒在田或未能收割的稻谷发霉、发芽,全县发生面积约为1562亩,尤以新厂乡为重,发生面积1100亩,成灾200余亩,预计造成稻谷损失30余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面对灾情,我局在各级领导正确领导下,全县农业战线上的职工振奋精神,奋起抗灾,努力自救,把抗灾保丰收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全年投入救灾982人次, 投入车辆26辆次,筹措救灾资金25万元(10万元为上级救灾恢复重建资金),投入救灾种子1.5万公斤,恢复种植了2000亩蔬菜、100亩马铃薯,指导农户因时因季节改种农作物5000余亩,挽回经济损失206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一)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后劲

  1、持之以恒地抓好农田地建设。本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步伐,把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综合配套起来,实行“三统一、三到位、一结合”的措施。统一思想,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规划,规模连片开发;统一施工,协作攻关,按劳分配;干部到位,为人民群众做出榜样;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到位,打牢干部群众的思想基础;技术指导工作到位,保证建设质量,治穷与治懒相结合。

  2、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鱼苗培育场1个,面积8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内鱼苗供应问题,新开挖鱼池27亩,完成池塘改造50亩。

  (二)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1、抢抓节令,适时播种。为不误农时,农业局从3月初分别向各乡(镇)派出农业工作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催种工作,保证了农作物的适时播种。

  2、狠抓中耕管理。针对春旱早、雨水早,形成农作物与草同长的实际,农业局在各乡(镇)紧密配合下,选派精通技术业务的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员,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对大春生产的中耕管理进行督查落实和技术指导,做到行政与技术有机结合,强化农物中后期管理,切实做到向中耕管理要粮食,要效益。

  3、狠抓汛期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把好粮食生产安全关。雨季集中,雨量大,危害严重是我县农业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基本形势,期间出现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可能

  性大,对粮食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一直以来,我局一是加强同气象部门的联系,适时将有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通知各乡(镇)农科站,使其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二是制订了《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佤族自治县农业局防洪抗汛应急预案》,视情况适时启动;三是在汛期内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和分片负责制;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农作物减灾及恢复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三)不断优化结构调整,产业群初步构建

  1、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得到优化。立足县情,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进行新的审视,确立了稳粮扩经,巩固提升橡胶、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壮大蚕桑、蔬菜新兴产业,做大做精米荞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产业群初步构建。累计种植甘蔗2.5万亩;茶叶预计(台地茶)4.9万亩,采摘面积1.7万亩;橡胶18.6万亩,开割面积4万亩;种植蔬菜6000亩;桑园1.6万亩,全县粮经比例为1:1.47,以橡胶、茶叶、蚕桑、米荞、甘蔗、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群初步构建,成为全县的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理布局,提高晚秋及冬季农业的开发质量和效益。按照“河谷地带调优、山区地带调特”的开发思路,2008年完成晚秋作物种植面积32431亩,其中:米荞28468亩、小豆2334亩,秋玉米1629亩;完成小春粮豆油种植面积8843亩,其中:小春粮豆6843亩,油菜2000亩;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4040亩。其布局为海拔在1300米以下区域灌溉条件配套完善的地带种植优质、优价、附加值高的秋玉米、冬玉米、冬早蔬菜为主;在13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以调特为主,种植米荞、薯类、饲料作物、小豆、绿肥及其它作物。

  (四)坚持以良种为核心,狠抓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1、以良种推广为核心,确保粮食增产增收。2008年“良种工程”推广“两杂”良种11.5万公斤,同比增3.54万公斤,增44.4%。其中:杂交水稻5.43万公斤,同比增0.86万公斤,增18.8%,推广种植2.2万亩,实现产量748万公斤;杂交玉米6.07万公斤,同比增2.68万公斤,增79.42%,推广种植3.05万亩,实现产量672万公斤。

  2、全年培育引进鱼苗投放118万尾,完成计划投放155万尾的76.1%;实施稻田养鱼1509亩,其中实施稻田养鱼科技示范工程400亩,实现鱼产量75.2吨,同比增6.8吨,增9.9%。

  (五)大力推广机耕机耙,提高耕地质量

  全县拖拉机拥有量826辆,配套农机具483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426台,小型双轮耕整机362台;中型联合收割机3台,排灌机78台。全年在村推广机耕机耙面积10360亩,通过机耕机耙,加深了耕作层,有利于保水保肥,减少劳动力投入每亩60元,增加单产20公斤;在县内示范性的推广机械作业收割水稻70亩,跨外县(地州)作业收割水稻4700亩readEr8.cn。

  (六)强化病虫草鼠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针对我县高温高湿气候集中,容易给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特点,加强了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玉米螟虫、粘虫等防治工作,努力把病害和疫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把损失降到最低。由于所采取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得力有效,年内没有大的作物病虫害发生,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全年发生病虫草鼠害面积19.34万亩(鼠害9.5万亩、草害3.12万亩,病虫害6.72万亩),累计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33.38万亩次(鼠害20万亩次、草害5.77万亩次,病虫害7.6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361.1万公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