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派援边干部工作中,我们坚持把选派干部从内带动发展和援助资金项目从外促进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既为选派的援边干部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又促进了对口支援地区的发展。
1、增进了民族团结。由于我们对口支援的地区大都地处边疆,因此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系,维护好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援边工作中,我们选派的援边干部们从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加强民族团结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援边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www.reader8.net)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三个融入":融入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生活、融入当地事业,真正做到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第二批援藏干部宋惠明同志,克服了父亲两次遭遇车祸险些丧命、年迈的母亲因患病长期卧床不起、自己四次因急性高原水肿而入院抢救等困难,本着"让上海人民放心、让西藏人民高兴"的宗旨,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到拉孜县的各项事业中去。援疆干部徐建德同志在三年援疆期间,全心全意为边疆人民服务,尊重当地民族习惯,积极投身到阿克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中,以自己的过硬技术和优良服务,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赖。十多年来,援边干部们以高度的责任感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切切实实地把党的温暖、上海人民的深情厚意传送给了当地各族人民,有力地增进了上海人民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2、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干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实践中考验、锻炼和教育提高干部是培养干部的一条根本途径。特别是矛盾比较多、任务比较重、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和岗位的实践,是锻炼和提高干部的大课堂"。市委也一再强调,要把对口支援和帮扶地区作为上海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基地,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干部教育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区委也一直把援边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把选派援边干部工作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援边,让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激发潜能。在我区先后选派的16名干部中,有5名为正处级后备干部,8名为副处级后备干部,3名为科级后备干部。在西北边陲,在雪域高原,援边干部们都把艰苦复杂的环境当作锻(3COME文档频道)炼自己成长的熔炉,经受锤炼,创出了较好业绩。第一批援藏干部葛方浩、倪建平两位同志,在三年援藏期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顽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开展工作,以出色的工作实绩和良好表现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在西藏,葛方浩同志由县委副书记提拔为县长,倪建平同志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提拔为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从十年多的实践情况来看,援边干部们也确实通过对口支援地区的艰苦磨练,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普遍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激励了干部队伍,增添了活力。选派干部援边,不仅为我区的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实践锻炼的舞台,而且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区的干部队伍建设。援边干部们在援边工作期间的先进事迹及其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对我区的干部队伍也起着典型引路和激励的作用。多年来,区委一直把学习援边干部的先进事迹同进一步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加强全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开展"高兴、放心、凝聚、覆盖"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等活动中,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宣讲团宣讲、拍摄电教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广为宣传援边干部们在艰苦环境下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感人事迹。援边干部各所在单位党组织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在本系统内大力宣传援边干部的事迹,从而在全区干部队伍中形成向援边干部学习的浓厚氛围,进而激励全区干部和党员以援边干部为榜样,争做执政为民、艰苦创业的表率,争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表率,为推进嘉定新一轮发展而建功立业。3COME文档频道。
4、增强了两地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区委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打"中华牌",以援边干部为桥梁和纽带,坚持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嘉定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努力促进了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0年,我区同重庆万州五桥区合作建立的"重庆万州嘉太养鸽场",实施的"家家富"工程,帮助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第三批援藏干部在拉孜县委书记沈培新的带领下,积极实施拉孜"安康工程",经多年努力,实现了拉孜几代人通电的梦想;第四批援藏干部在区科委、区农委的支援下,又启动了大棚农业工程,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经济援助的同时,我们选派的干部,以"才"支援,以"智"支援,注重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经验带到当地。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对口支援地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开阔他们的眼界。今年,云南迪庆25名干部到我区接受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10名干部到我区挂职锻炼。区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也通过选派教师支教,为当地培养学生、培训医务人员等,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骨干。此外,我们还通过互派考察慰问团相互学习和取经;穿针引线,组织区内优势企业同受援地区开展经济项目合作等,与对口支援地区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关系,为我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