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工作报告 >

x区政府工作报告(3)

2008-11-30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了2007年的各项发展目标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起步年, 也是我区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 ...

  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三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实力。

  推进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实施园区拓建工程,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一是在发展平台上寻求突破。启动双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相应政策、管理职能和资金支持,扩大区级管理职权。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南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建龙煤气管网入园工作,做好园区二期工程规划、论证、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在项目引进上寻求突破。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完成5个项目可研,引进粮食深加工、轻纺服装、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企业效益好的项目进入园区,把两个园区建设成为轻工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是在支柱产业上寻求突破。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财政支持、人才支撑和软环境建设力度,培育壮大完达山乳业、虹桥选煤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杜邦风筒项目建设,全程做好进驻企业跟踪服务和管理。

  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经济。突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与市场三大主体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双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期建设,规划设计园中苑、垂钓中心,扩大花卉基地、提子采摘园等特色种植面积,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原鲜村五味子生产基地,成立专业协会。培育绿色品牌,做强果蔬菜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上货架、进超市,年内50%村屯形成“一村一特”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发挥双兴牧业的龙头作用,带动二元种猪基地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转移劳动力3000人,促使更多农民脱离土地经商创业或进城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旅游、商贸、物流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双兴现代生态农业国家旅游示范点“品牌”效应,合理规划旅游线路,编制旅游手册、线路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大型商务服务企业和先进管理模式,发展信息、会展、楼宇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个人创办领办家政服务、托老托幼、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广告装潢、产品包装等行业,加快中植文化园区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四是大力拓展商贸流通。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商业品牌,建立连锁经营店,繁荣商品市场及特色街区,年底工商户突破7000户,发展主城区经济带,打造商贸物流基地。

  (二)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管理机制,在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突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改革发展新活力。

  全力扩大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大引强转变。一是实施亲商、扶商、富商工程。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制定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设施条件和优质服务,吸引企业进驻园区创业。二是加大招商攻关力度。强化招商引资的效益意识,以增加税源、安置就业、节能降耗为标准,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高新技术型、税源型和成长型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5亿元。三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高安商水平,完善项目推进考核奖励机制,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效率。全年确保开工项目3个,竣工项目3个。其中引进5000万以上项目2个。

  培育发展非公经济。实施非公经济帮扶工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一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施“138 ”工程,即通过鼓励扶持,力促1个企业年产值过1亿元,3个企业年产值过1000万元,8个企业年产值过500万元,促进企业效益规模双向发展,增强区级支柱产业的活力和实力。二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举办管理培训班,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引导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争创名优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三是强化区级领导包保服务。组织开展争创“十强民营企业”活动,对纳税额和投资额两项指标排在全区前10名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选择20户左右民营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信息、担保、环境等方面问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面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