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突破。按照“八新一好”九个方面内容,制定了原鲜村和双兴村的《村屯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原鲜新村选址和韩国风情园规划设计。双兴村投资370万元,新建了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双兴原鲜小学教学楼和3条水泥路,全村硬质路面总长达12400米;绿色果蔬种植和生态旅游呈规模发展,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村人均收入达5100元,进入全省先进村行列。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施农村“五清四改三培训两提高”工程,投资964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15.02公里;投资48万元,修建了3个村科技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和卫生所;完成了6户沼气示范户建设;投入抗旱资金145万元,新打机井184眼,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聘请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编制了《尖山区新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协调市环卫处,对城乡混居的7个村,进行综合治理,清运垃圾15000多吨,栽种树木7000多棵、花草8000平方米,新建公厕8座。全区通村公路达到100%,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村率分别达到100%和80%,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发展近郊现代农业,引导种植业向绿特优方向发展,形成了农产品的“五朵金花”。中国农科院提子种植基地试种成功;双富村订单种植甜糯玉米达到2000亩,反季节销售到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加大对畜牧养殖业扶持力度,为生猪、奶牛养殖户发放补贴27.2万元,生猪养殖形成了以双兴、窑地、公立、长安为龙头的二元养殖基地,带动了400多户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奶牛养殖形成了以完达山乳业为加工龙头,以窑地绿野、双合合兴、公立绿源为基地的产业链条。生猪出栏28613头,牛出栏1766头,禽出栏32.1万只,形成了产业优势。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3615人,实现劳务收入1800万元,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城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加强对安邦河中心区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退耕还林、沿河育林、垃圾禁倒、禁控开荒等措施,对小尖山、翠峰山、云峰山等重要山体实施禁牧禁放管理,对周边养殖户进行搬迁和划线保护。小尖山山体治理规划已被列为黑龙江省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库重点项目。投入335.6万元新修耐火路等3条水泥路,投入15万元维护了富东路等20条砂石路,修整巷路胡同22条。加大背街巷路治理力度,在城区栽花种草3.2万平方米,种植树木2.9万株,清理垃圾1000多吨,清理小开荒1.2万多平方米,退耕还林105亩,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沉陷区改造平稳推进。启动了沉陷区改造工程,在拆迁工作中,各部门紧密配合,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审核认定和张榜公示,拆迁安置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尖山区沉陷区总户数达到3000余户,通过抽签等形式已经有344户迁入新居。通过沉陷区改造,新建了安邦花园小区、南山小区等5个小区,成立了春晖小学、玉龙小学2所学校,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拉伸了城区骨架。
(五)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中心区优势进一步增强
社区建设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四个好”和“百千万”等社区建设活动,提升了社区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积极争取资金,加大社区投入,建成650平方米的春晖、朝阳社区办公室,为全区7个办事处28个社区全部配备电脑和打印机,新建社区服务网点800多个,增设了春晖、隆安、长虹三个社区,社区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完成第二届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公开竞聘,有103名同志走上社区工作岗位,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向省体育局争取资金36万元,新增加健身器材6套、健身点10个,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万人,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广泛。开展了“喜迎十七大”和“山水情怀双鸭山”等系列活动,共举办130多场社区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利民行动成果显著。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加快构筑就业救济救助一体化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就业人数4056人,开发了190个公益性岗位,9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就业。成立了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区职业介绍中心,培训2640人次,职业介绍5528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万元,为8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税费减免。开展“六民”活动,成立了123个楼委会,加强弃管楼管理。解决了长安、铁路社区群众吃水难问题。投资42万元为62户农村特困残疾户修缮房屋。安置了47名五保老人入住乡敬老院,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举办了第九届爱心助学活动,资助了104名贫困大学生。为1800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了“两免一补”资金13万余元。为6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救助春蕾女童102名。“三条保障线”保障面不断扩大,发放取暖煤、廉租房补贴247万元,发放价值 60万元的“五个五”物品,为12132名下岗失业人员下发社保补贴1014万元,为4128户8385名城市低保户发放保障金1046万元,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大了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对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关停,在三利、国贸等大商场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安全稳定常抓不懈。全力构建大信访、大安全、大稳定的格局。安全工作实行重点监管在点、专项整治在线、日常检查在面和以突击检查、夜查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构建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线。为21处矿井配备了驻矿监督员,检查各类单位和场所257家,查出各类安全隐患538处,督促整改火灾隐患382项,责令整顿17家,关闭矿井7处,全区消灭了三人以上死亡事故。组织开展了“维稳创安百日行动”等专项活动,组建了226人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加强社区治安巡防,社会治安得到持续好转。抽调干部充实信访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在十七大期间成立了驻省驻京信访工作小组,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处置和防止了各类越级上访事件,全年调解各类纠纷367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6 件562人次。
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力实施教育强区发展战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争取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10余万元,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得到了均衡发展。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对小学生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初中新生入学实行了电子分班,全区中小学辍学率低于市定目标,顺利通过“双高普九”复评和“两基”国检,尖山区教育走在全市的前列。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教进社区、下基层、入村屯工程效果明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和群众性健身活动,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新开办社区医疗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6%,使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安邦乡有13853人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0.3%。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活动,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检查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836户(次),停业整顿网点33家,杜绝了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9.85%。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统计、审计、兵役、老龄、地方志、民族宗教和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区荣获省文明城区、省级卫生标兵区等各类荣誉称号10多项。
(六)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呈现新气象
在全市率先开展干部作风年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营造了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认真执行区委、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和决议,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办理区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4件,政协委员提案18件,办结率达100%。出台了《区政府工作规则》等系列文件,对重大事项严格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建立健全了目标考评、重点工作推进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民主决策水平和透明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区政府与各部门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状”,开展了“机关党风廉政课堂”等系列教育活动,树立了勤政、廉政的良好风气。新建《尖山区政府门户网》和《尖山区农情网》,发布各类信息1000余条10多万字,推进了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行风热线》反映的问题办结率达100%,处理新闻媒体和群众反映问题20余件,市民诉求事项办结率达100%,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谱写了尖山区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尖山区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善于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抢抓发展先机,增强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强化执行力,用心把握,用心工作,以实干求实效,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必须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些经验,凝聚了全区上下的集体智慧,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区属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缺少财源型项目;三是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四是由于受信访属地化管理的约束,各种原因形成的信访矛盾集中显现,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政府自身建设尤其是执政能力建设、勤政廉政建设,以及发展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加快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确定2008年的目标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的第一年,也是我区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的关键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区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和打造“三大品牌强势区”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一轴两翼、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尖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宜居的首善之区。
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44,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增加值完成71,56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4106万元,比上年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975万元,比上年增长20%;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6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12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1元,比上年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积极构建“六个基地、两个平台、一个枢纽”(商贸物流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轻工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态安居基地、知名品牌教育基地;科技、信息平台和人才及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全市交通枢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做强产业经济,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