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考察报告 >

赴泰州学习经济发展经验考察报告(2)

2008-11-25 
为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借石攻玉,实现崛起,x月x日至x日,市委、市政府组成党政考察团,由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xx带队,市领导xx、xx、xx、xx、xx、xx及市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计30余人参加,赴江苏 ...

    二、主要做法
    据泰州市陪同人员介绍,泰州原来是苏中地区的一个县级市,1996年以前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与皖北地区差别不大,自1996年升格为地级市之后,短短10年的时间实现了异军突起,跨越式发展。探究其成功的秘诀,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于他们坚持了工业立市。泰州市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以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途径,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泰州市目前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83:14,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非常突出。在泰州,人们言必谈工业。2004年,泰州市财政收入86.6亿元,而今年截至11月24日,已完成了100.38亿元,其主 要份额都是工业提供的。从泰州市下辖四市二区乃至乡镇来看,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打项目、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很多产品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足见其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泰州自组建地级市以来,一直坚持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推进,早在199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向春兰集团公司学习的决定》,提出在全市大力弘扬春兰精神,推广春兰经验;2002年初提出通过3-4年时间的努力,重点培植以春兰、扬子江为代表的30家春兰式企业群体,集中力量打造工业30强。他们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与30强企业挂钩联系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意见》,明确了关于鼓励扶持大型企业集团联合重组、技术进步、人才引进等方面共12条配套政策,特别着重在帮助企业落实各级、各类政策上下功夫;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市委、市政府及各市区先后从本级财政中拿出1000多万元实行重奖;同时对30强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依据企业上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增幅确定,既保护了重点企业,又给他们增加压力。通过对工业发展坚持不懈的扶持和倾斜,泰州市这些年各类工业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不断涌现,有力地支撑和壮大了该市经济实力。
    其二,在于他们注重科技创新。在泰州,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其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企业的发展红红火火。这与他们始终注重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该市在经济快速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不惜花费巨资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投入巨资改善科技专家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走好“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提高”的路子。一个中心:即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两个结合:一个是产学研结合,即技术中心与企业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合,采取的主要形式有:①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拿到企业共同进行中试、产业化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②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定出课题并进行合作研究;③企业部分课题委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来做,或出资在高等院校建立合作机构;④与科研院所或其它技术部门共建技术中心,如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科技大学等合作,成立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⑤吸引企业外的科研力量以课题研究室或整个研究单位整建制地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一部分。第二个结合是与引进智力和利用国外科技力量的结合,即技术中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赶超先进国家,使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三个提高:一是提高起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起点要高。即人员要精干,研究与开发条件要好,最重要的课题的研究水平要高,在重点抓好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有超前意识,必须考虑到几年后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技术,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做好技术储备。二是提高水平,有高水平的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把企业内外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调整或吸引到技术中心,吸引硕士、博士进来,把企业的科研骨干送出去培养成为硕士、博士。以技术中心为重要基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三是提高经费投入的强度。这个提高是前两个提高的保证。技术中心的建设主要靠企业投入,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重要性,想办法筹资,舍得投入。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有企业研发中心达11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5家。这些数量众多的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并不是摆设,而是切实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技术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泰州工业增加值的45%以上来自科技创新。
    其三,在于他们主动承接辐射。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泰州把自己定位为苏中接受上海辐射的先导区,承接苏南能量北移的桥头堡,主动和上海、苏南发达城市“接轨”,市领导班子多次率企业负责人赴张家港、苏州、江阴等地考察学习,多次组团赴日、韩及欧洲各国开展专题招商,积极寻求合作支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他们扎实推进沿江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沿江地区已成为承接辐射的强大磁场。今年1-10月,沿江地区协议利用外资6.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2亿美元,均占全市的70%以上。在园区建设上,他们开展了以“五比五赛”(比投入强度,赛设施完善;比开工项目,赛到帐外资;比增长幅度,赛发展速度;比综合效益,赛贡献份额;比投资环境,赛外商满意度)为主题的园区竞赛活动,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泰州市还敢于打破行政区划,推动靖江跨越长江天堑,同无锡江阴“牵手”搞跨江开发,使江阴开发区延伸到江北,两地联合成立了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全力支持和配合靖江园区的开发建设,协商解决联动开发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联动开发取得更大进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被公认为是加快融入苏南借上海之梯登高望远的大举措,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市场运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联动开发新路子。1-10月,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累计新批企业12家,协议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其中新批项目中,11个项目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
    其四,在于他们善于做强放大自身优势。泰州市本身并无资源优势,但是他们善于发现机遇,整合资源,形成并做强放大了自身优势,推动了城乡建设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们的目标是:“三年形成大城市框架,五年达到大城市标准”,扎实推进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凸现,迅速膨胀成为苏中地区承接南北的交通要地,有力地吸引了苏南发达地区产业、项目、资金的转移。在吸引外商投资上,泰州各地注重依托产业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如姜堰市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华东五金第一城,谋求产业招商新突破;海陵工业园发挥韩资企业入驻优势,加大配套服务功能,开展产业配套招商;靖江市围绕临江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造船修造等产业;泰兴市依托精细化工产业园,强化产业链招商等等。在工业发展上,泰州市注重形成区域特色和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优势。如靖江市西来镇以微特电机为特色的规划发展区、泰兴市溪桥镇以小提琴为特色的规划发展区、高港区口岸镇以绳网带为特色的规划发展区、海陵区九龙镇以车件为特色的规划发展区等,都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和传统性。在瞄准自身优势做大产业规模上,兴化市戴南镇的做法尤为典型。戴南本地并无钢铁矿产资源,但他们针对本镇群众历史上有收购的传统,强化引导,搞好服务,使不锈钢产业由简单的收购和不锈钢废旧材料手工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发展到能生产拉管、拉丝、标准件、日用品的几十个系列、几千种不同规格的不锈钢产品。他们靠遍布全国的农民经纪人,购买全国各地废旧钢铁,甚至是从俄罗斯购买退役的军用飞机,进行再加工。以前主要以小冶炼为主,污染严重、与大企业争原料,曾被媒体曝光。近几年,该镇大力调整不锈钢产品结构,加大环保整治力度,逐渐从小冶炼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生产不锈钢制成品为主,形成了不锈钢原材料采购、冶炼、轧制到最终制品直至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镇60%的人跟不锈钢产业息息相关,常年有4000多人分布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开店经商,专门销售戴南不锈钢产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2004年,全镇不锈钢产量达25多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七分之一,成为闻名全国的“不锈钢之乡”。
    其五,在于他们坚持真抓实干。在泰州,我们看到的是整齐美观的楼房、干净宽阔的街道、规范有序的厂房,而感受的却是泰州人真抓实干的精神和气魄,他们的领导对企业改制、园区建设、新品开发等,谈起来头头是道,听他们谈发展、议发展,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加快发展的劲头很足,信心很大,感受到他们思想超前、敢想敢干,真正做到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在兴化市张郭镇,有这样一幅宣传标语:“大干部、小干部,能带领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足以说明当地干部的价值追求和工作态度。为激发广大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张郭镇推行干部“年薪制”,把干部工资结构调整为基础年薪、岗位年薪和实绩年薪三个部分,主体是实绩年薪。在实绩年薪考核中,把招商引资、工业经济、集镇建设等八项工作业绩作为重点,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按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计酬;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按与既定目标的差额比例扣除年薪,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干部“吃财政饭、捧铁饭碗”的习惯,极大地增强了镇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了广大干群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热情。为动员已在江阴置业定居的能人徐开泉回乡创业,镇党委书记先后六下江南、登门拜访,终使徐开泉回到张郭,投资办起生物化学制品厂。该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20万元,上交税金50多万元,其成功的示范效应,使一批又一批在外经商能人纷纷回乡创业。目前全镇500万元以上企业5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5家,已初步形成了新型材料、轻工包装、冶金铸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热电器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说,这些巨大经济成就的取得,正是他们真抓实干的结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