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考察报告 >

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河南、山东两省学习考察报告(2)

2008-11-16 
两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大气魄、大手笔、大投入。河南郑州新区远景规划150平方公里,五年投入800多亿元,洛阳新区规划71.3平方公里,四年投入400多亿元,目前两个大规模现代化新区已基本建成。山东济南、潍坊、青岛等市,无论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都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四,坚持富民与强省的统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强省又富民,是河南、山东两省的共同特点。在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水平相对低的情况下,两省都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河南省把“人民富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明确把中原崛起的立足点放到富民强省上,响亮提出让全民创业之歌响彻中原大地,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去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1974万人,劳务收入1316亿元,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山东省坚持把“大而强、富而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强省与富民的统一。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265元和4985元,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均居全国第八位。两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不仅数量多、而且活力强,成为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两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河南省从2005年开始,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四年财政共投入资金950多亿元,初步建立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山东省着力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2003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四年实现“双过百万”,去年分别达到110.1万人和15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03年以来持续下降,去年降至3.21%。

  第五,坚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此次河南、山东之行,考察团深为两省干部宽广的发展眼界、浓厚的发展意识、宏大的发展气魄和善于抓工作落实的能力所触动。他们既善于乘势而上、又善于遇阻能调,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河南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引导各级干部荡涤头脑和行为中的惰气、小气、暮气、娇气,增强干事创业的锐气、大气、朝气、志气,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塑造了河南的新形象。山东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憋足了赶超劲头,主动从标兵身上找差距,实行“对标发展”,首先瞄准近邻江苏,济南对照南京,青岛对照苏州,烟台对照无锡,济宁对照徐州,日照对照连云港,临沂对照淮阴,一对一地拼、一对一地赶,实现了全面赶超。实践证明,能不能抓住用好发展机遇,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发展氛围,特别要有一支责任心强、事业心强,想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学习借鉴河南、山东两省经验和做法的思考

  豫鲁两省对我区近年来的发展都很关注,省市的一些领导同志曾多次来我区实地考察。这次在两省考察期间,所接触的同志都对我区的发展表示赞许和羡慕。这其中固然有尊重宾客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区发展变化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通过学习两省先进经验,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学习考察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富民强区的思路和措施,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要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这几年,我区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与河南、山东两省相比,我们谋发展的眼界还不够宽,思想还不够解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还不够强烈。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摆在先导位置,贯穿改革发展的始终,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提高”、推动“两个转变”、建设“两个屏障”和“在五个方面找差距、谋突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活动,真正把解放思想的过程转化为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通过解放思想,着力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增强发展意识。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二是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抢抓发展机遇,善于从困难形势和不利条件中找寻发展机遇,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捕捉发展机遇,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实践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三是增强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须要求,是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找准自治区的发展定位,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东联、北开、西出”中实现更大发展。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豫鲁两省的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地区竞争实力的强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大力培育各类创新主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好“大”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强”的问题。要坚持高起点发展产业,新上资源转化类项目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要一步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要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着力培育和引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科技水平较高、注重节能环保、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式、集约式发展,走大项目、大基地、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子。要坚持长链条发展产业,努力从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向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延伸。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组织力量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名牌产品和名优企业,坚持以牌兴企、以牌扩业、以牌集群,扩大品牌领域,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与河南、山东相比,我区城镇化率不低,但城镇化质量不高。豫鲁两省发达的城镇产业、良好的城镇环境和完善的城镇功能,都需要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认真学习借鉴。要抓住当前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着力构筑呼包鄂城市圈、推进一体化进程,做大做强盟市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和抓好城市规划这个关键。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舍得投入、找一流规划大师,高标准、高质量、精细化地做好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中,既要做大城市规模,坚持建设新城区与改造旧城区相结合,又要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注重地上地下配套建设,美化净化亮化城镇环境;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城镇,使城镇具备现代气息和活力朝气,又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和民族文化遗产,增强城镇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使城镇具有历史厚重感和魅力灵气。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努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协调发展。

  第四,要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豫鲁两省基础设施体系完备、功能完善、水平很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最近,两省顺应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超前谋划了几百个建设项目,计划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近年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发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幅员辽阔、欠账较多,与先进省市相比、与我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相比,改善发展条件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适度增长的时机,积极筹划项目争取国家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重点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水利枢纽配套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部分盟市旗县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等问题。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向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等地区的特高压送电通道建设,优化电力生产布局,积极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要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重点解决盟市之间和省区之间高速公路的连通问题。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抓紧在建项目、积极推进新开工项目,加大民航机场和运输管道建设力度,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商贸流通和旅游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豫鲁两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农业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县域经济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重要作用。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工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性举措,认真研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优势、因地制宜,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资源富集、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地区,要切实抓好农牧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积极承接先进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构筑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抓好县城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使县域经济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具有竞争能力的区域经济。要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着力提高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河南传承中原文明,山东打造齐鲁品牌,两省建设文化强省的生动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软实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在,我区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性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已经进入全国前列,但文化软实力指标同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们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很不相称。我们必须像重视增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转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产品贸易,推动文化与旅游等产业互融互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提高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和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尽快打造一批富于生机活力、彰显地区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促进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条件和有力支撑。

  第七,要进一步强化民生工作。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人民相统一,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领导精力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切实解决好就学、就业、就医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要认真落实对农牧民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兑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增资政策,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努力使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早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落实、不断完善促进创业和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要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健康安全。要在全面落实“七件实事”、“十项民生工程”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好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快推动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

  第八,要进一步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富民强区”的实践中来,在全区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做到清醒、静心、实干,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发展上,多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办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事,多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他们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把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促进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上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