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工作报告 >

政府部门正规工作报告——以慈溪市为例(1)

2008-11-03 
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四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2006年达到450.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6%,2006年达到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87.8亿元。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长39%,2006年达到4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2006年达到157.1亿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变化巨大、成就显著的四年。四年来,在中共慈溪市委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决议,积极推进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主动迎接和应对大桥经济,努力建设“平安慈溪”,提前完成本届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四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2006年达到450.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6%,2006年达到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87.8亿元。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长39%,2006年达到4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2006年达到157.1亿元。实现了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新慈溪目标,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排位中,分别跃居第5位和第14位。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四年间,中心城区面积由22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由88平方公里扩大到121.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44%提高到60.5%。规划“一中心、四片区”市域空间布局,城乡联动发展加速。农村交通、供水、广电、通信等生产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到27个。
  各项事业更加繁荣。四年间,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升高”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3.2%和40.4%,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成果居宁波首位。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市、区)中跃居第二,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方兴未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快速发展。四年来,相继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和省文明城市等称号。
  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四年间,新增等级公路445.7公里,新增围涂面积9.6万亩,新建骨干河道106公里,新增用电容量164万千伏安,新增日供水能力9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稳定在69.8万亩,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新增绿化面积83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0%,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80.2平方公里,人居环境稳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创业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在充满活力基础上总体保持稳定。
  人民生活初步富裕。四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2006年分别达到21623元和9564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以内。旅游、休闲、保健等现代消费不断升温,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8辆,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抢抓大桥建设战略机遇、谋求新世纪良好开局的四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转型的四年,是认真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四年,是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的四年。四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发展部署,主动迎接和应对大桥经济时代到来。实施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中横线、汤浦水库引水、徐家浦两侧围涂、220千伏慈东变、慈溪数码桥等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四横十纵”骨干路网、“三横十一纵”骨干河网建设加快推进,四年共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投入143.9亿元,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并发挥效益。全面建设“四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四年来,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7.5万亩,全市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5%;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5%,达到40亿元。制定实施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家电、轻纺、轴承等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升,光机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四年来,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86.6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达到1602亿元。服务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编制实施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业发展等各项规划,家电科技城(会展中心)、汽车贸易市场、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服务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水平达到39.9%。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开发取得战略性成果,慈溪出口加工区获准设立并封关运行,“两区”对促进区域开放、带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等作用日益显著。
  (二)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调控,坚持不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强化选商引资,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发挥好发展经济的政策导向职能。全力抓好要素保障工作,积极应对相继出现的供电、供水、供地紧张局面,强化有序用电,实施下姚江引水等应急工程,出台促进集约用地各项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引进各类人才,构筑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四年来,共实施宁波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3项,专利授权4498件,引进中高层次人才8000余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3.8%;企业上市、国家级品牌创建取得零的突破,实现境内外上市2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达到5只和10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达到2只。开展“经济规范在慈溪”活动,全面加强市场领域整顿和监管,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有效控制,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企业规范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整治工作初显成效。
  (三)突出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市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省内率先编制市域总体规划,构建“中心城区———片区重点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延北扩,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四年来,完成旧城中心区房屋拆迁30.8万平方米,新增市政道路93.7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基本成形,城市面貌实现四年大变样。强化城市管理,基本实现干净、有序、美化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机制,大力实施新环境百村改造、环境整治、康庄工程、二次改水、“两店一场”、庭院整治等实事工程。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认真落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水环境整治决议,全力推进“外引内治”,实施市域污水治理等重大项目,加强电镀、漂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整合整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突出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全面加快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实施“234”民生工程,积极构筑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完成初升高三年“度峰”,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义务教育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5%。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市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设施新建投用,“120”急救中心开通运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乡,全市80余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4.3万名农民接受免费健康体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图书馆(书城)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电事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日渐丰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5‰。初步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四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6万个,完成城乡统筹就业培训10.1万名;至2006年底,全市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21.5万名,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18万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9万名,参加工伤保险18.4万名。基本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实现低保应保尽保,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支持发展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等慈善事业。积极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供应经济适用房7万平方米、廉租房1万平方米、安置房54万平方米,1172户农村困难群众得到住房救助。全力建设“平安慈溪”,健全社会治安打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多发性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妥善处置非典、狂犬病、禽流感、登革热、重大旱情及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突发危机;重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建立劳动关系监控调处体系,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培训,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问题。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创建工作。
  同时,民族、宗教、征兵、双拥、外事、侨务、对台、气象、统计、档案、保密、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突出强化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清廉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公共管理,探索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建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组建村(社区)专职保安队伍,加快政府服务管理重心下移。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投诉案件督办和行政复议工作,抓好公务员队伍管理,严肃查处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落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实施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国有资产及财政收支管理,建立统一招投标平台,率先在全省实行政府投资公共项目代建制和全程必审制,推行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致力于从制度上减少和杜绝腐败行为。
  各位代表,四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劳动、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以及方方面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百万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来慈投资、经商、务工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慈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慈溪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市发展中还面临许多新老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粗放式增长仍较明显,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任务十分艰巨;城乡统筹面临户籍、土地、就业等制度性破解难题,公共设施、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关系、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建设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仍面临很大压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公务员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强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努力予以改善和解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