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四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2006年达到450.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6%,2006年达到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87.8亿元。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长39%,2006年达到4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2006年达到157.1亿元。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展望今后五年,慈溪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阶段。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为我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迫使我们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既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我们传统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考验。从内部条件看,区域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个“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交织的现代化关键时期;大桥正式开通将全面催发区域内外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局,面临着一个希望与挑战并存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新的背景下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大势,主动顺应发展规律,坚持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从大桥经济的开放性、联动性、竞争性特征出发,充分转化大桥开通的现实机遇,加快我市民营经济优势与外来先进生产力的结合,加快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为慈溪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顺应大桥经济时代,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民本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而努力奋斗。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到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2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以上,自营进出口突破1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以上,三产增加值比重超过40%,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综合实力在百强县(市)排位中实现移位晋级,力争跻身全国十强。
———基本形成市域片区联动、协调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4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超过65%,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力争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达到35%以上,四分之一以上行政村成为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5%。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均公绿面积超过9平方米。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5%。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以推进民外合璧和区域合作为重点,力争在全面开放上有新的突破;以加快城乡统筹和片区联动发展为重点,力争在新农村和新型城市化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以节能降耗、要素集约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力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有新的突破;以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为重点,力争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有新的突破。
(一)更加注重创新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确立集约发展方向,推进“四大”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以创新开放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科研机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开放强市,加快以大桥促开放,以开放促转型,强化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国内外智力;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广泛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和市场开发,发展“慈溪人”经济。坚持“三农”稳市,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为农服务机制,积极发展新型土地规模经营,加强以农业新装备、新品种为重点的科技引进和推广,创建农业品牌,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工业立市,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着重推进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政策导向结构和企业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淘汰低级劣质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坚持三产兴市,加快推进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等重点服务业开发,扶持发展工业设计、产权交易、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社会信息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和培植,提升发展区域专业市场,不断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提高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创新开发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增进开发效益,充分发挥“两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更加注重统筹联动,全面形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眼市域整体,突破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关键环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大桥经济推进工程”,调整完善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环保、信息及社会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实施户籍、就业、社会保障、集体资产管理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农村居住方式改革,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继续推进新环境百村改造、环境整治和庭院整治,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推进中心城区“东延、北扩、南调、西联、中提升”,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为重点,大力实施“退二进三”,加大力度推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中央商务区建设,适时推进城区东部潮塘江区块开发,启动以浒溪线两侧综合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南部区块开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商贸金融、行政服务、文教卫生、休闲娱乐和创业宜居等功能。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突出片区中小城市定位,建立片区资源统筹、利益协调、联动发展机制,有序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主动接轨宁波“北联”战略,积极落实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强两市在基础设施、资源调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宁波北部都市区。
(三)更加注重民生民利,努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进步
把社会事业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继续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及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规范提升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与产业、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加快构筑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实质性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成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以村(社区)为基础的三级卫生网络服务功能,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成省卫生强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文化阵地、文化保护四项工程,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做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建成省体育强市。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积极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实施无社会保障困难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推进助医助学助房等解困工程,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大力发展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四)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大治理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着力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施差别化区域开发,加强限制、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和修复,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坚持扩大供给与节约利用并重,加快引水、围涂步伐,下大力改善城乡电网设施,完善促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资源集约利用政策,着力提高区域要素支撑能力和集约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循环经济“441”行动,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强化工业集聚区块生态化改造。继续把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大“外引内治”力度,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充分发挥引水、蓄水、用水整体效益。推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全面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努力完成重点污染行业整合整治,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五)更加注重平安和谐,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完善利益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和基层基础调解工作,妥善处理解决好各类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管理、防控打击、群防群治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监控和纠纷调处,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规范收入分配,依法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规范优化市场经济秩序,推进“信用慈溪”建设。加强税收征管,促进税负公平,发挥金融、保险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强与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人口问题研究,创新人口管理政策措施,逐步扩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促进融入本地社会。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