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
就业/性别
男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女性
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其中,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1.08%。“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该课题组组长王丽萍副教授解释。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27.3%(12个)的受访者承认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但仅有3个受访者偏向于招收男生,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在招聘人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是会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就业/关系
半数人认为托熟人最有效
“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王丽萍表示,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就业/课程
大学课程设置被指不合理
王丽萍表示,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目前,尽管有25.61%和41.27%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大学生状况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但认为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不太有帮助或没有帮助的仍达30%以上。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在接受访谈的44家单位中,有59.1%(2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22家)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就业/策略
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
王丽萍认为,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首先转变择业观念。根据此次调查,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上学期间加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