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麻城市顺河镇长冲村村小
父母打工,奶奶扛桌去报到
“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我不操心咋办?”长冲村的汪奶奶提前做了准备,家里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的课桌老早都弄到了。
孙女汪涵今年6岁,已在村里的教学点读完了一年级,按照规定,二年级要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读。因为离家太远,需寄宿在校,每周回来一次。汪涵一年级用的旧课桌现在留给3岁的弟弟汪子旗用,奶奶从亲戚家借来一张较新的给她。
记者看到,两张桌子不光新旧不同,个头也不一样。汪奶奶说,新桌子是亲戚家买的标准课桌,现在他家里孩子大了,没人用她就借了回来。旧课桌是汪涵爸爸上学的时候,家里找木匠给做的,“她爸爸用完了又给涵涵的堂哥用了几年,去年桌子又回到我们家,给涵涵用,她个子太小,我找人把桌子腿锯了一截。”
“嘀铃铃……”早上7点整,汪家的闹钟准时响起。吵人的闹铃并没有“喊醒”酣睡中的汪子旗,小家伙今天要去村小的学前班报名,奶奶必须在8点以前叫醒他。
50多岁的奶奶爬上床,轻轻拍打着他胖乎乎的脸颊,喊了好一阵,小家伙哼唧了两声,又睡着了。“旗旗,快起床,老师来了。”奶奶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叫醒他。
此时,汪涵已经洗漱完毕,开始整理书包。上午她要先和奶奶一起把弟弟送到学校,没有人送她去学校,邻居大婶家要送小孩到镇子上读书,顺带把她也捎上。
眼看着时钟的指针一点点逼近8点,奶奶最后强行把汪子旗抱下床,小家伙顿时哇哇大哭起来。奶奶管不了那么多,弄来水给他洗脸,接着盛饭给他吃。
8点半,一切准备就绪。奶奶弯下腰,慢慢扛起二三十斤重的课桌,汪涵吃力地抱起板凳,皱着眉头和奶奶一起朝学校走去。
汪家距离村小不过千米远,一路上,汪子旗蹦蹦跳跳走在最前面,汪奶奶在中间每走几步就要大喘一口气,撑不住了,便将桌子放在地上休息一会,汪涵跟不上奶奶的步子,总是落在最后面。不到4分钟的路程,她们连歇了3次。
实在借不到搬来茶几当课桌
记者随同汪奶奶来到村小教学点,进入教室,一股刺鼻的蚊香味儿直扑而来。原来教室的窗子没有玻璃,蚊虫太多,老师只得在一个教室里同时点上三四盘蚊香。
教室里,共有9张课桌,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破旧。3岁小男孩汪良的母亲实在借不到课桌,便将自家的茶几搬到教室里给孩子用。相比之下,5岁的汪子怡要幸运得多,她在这里已经读了一年的学前班,因为这学期要来续读,课桌就一直放在教室里。子怡的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汪爷爷和老伴在家里照顾她。
“这张桌子用了24年了,她姑姑、爸爸和叔叔都用过,木头做的,很结实。”汪爷爷说。
汪爷爷说,当年子怡的爸爸读书的时候,村小还是一所完全小学,有六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200多名学生,7位老师。虽然也是自备课桌,但课桌样子大小基本是相同的。那是因为学校每年在开学通知书上都会注明,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桌椅,“上面还告诉了桌椅的尺寸,都得按照那个标准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