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校园热点 >

因奥数压力:女儿哭诉爸爸没本事(4)

2012-09-04 
北京奥数又重出江湖,北京市教委立刻叫停奥数培训,孩子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我们希望起点公平,孩子们进入学校的机会是公平的其次要过程公平,学校老师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此外,结果一定要公平,别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受到权势、金钱的影响。

  小升初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市场,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并呈现泛滥蔓延的势态。重点中学直接或间接开设的各类坑班,以及各大培训机构都赚得盘满钵满。

  虽然多所知名中学负责人都明确表态,学校通过电脑派位、对口入学、推优、特长录取、共建接收学生,没有与任何培训机构达成招生合作协议。但是,各大重点中学通过点招招揽优秀生源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样的表态,在家长看来也只是官样文章。

  为了招揽生源,培训机构在宣传时也极力渲染他们与重点中学的良好关系。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的确夸大其词,有的甚至掺杂很多水分,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培训机构,其以往学生被重点学校点招成功率的数字摆在那里,也不由得家长不怦然心动。

  郭涛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研研五年级时课外培训费用近两万元。升入六年级后 “小升初综合素质班”费用2200元,“走美杯”、“华赛杯”考辅班各近600元(分别只上三次课),小升初英语暑假班、寒假班共计4500元,三一口语六级班1400元,三个坑班培训费5000元。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万元,以此计算,郭涛每年花在儿子课外班上的费用占到一个普通北京居民全年可支配性收入的60%左右。而在某小升初论坛上,家长们参与的一项关于孩子小学期间课外培训费用的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家长表示花费在五万以上。

  有一种“占坑”叫“共建”

  记者采访中,有一位家长痛心地讲道,她的女儿在经历一次次考试选拔的煎熬、却依然看不到曙光时,伤心地嚎啕大哭,“学校教的不考,考的学校不教,整天学奥数,我的脑子快炸了!”

  但是,对于某部分人而言,小升初却是“最好的”、“讲信用的”、“光明的”。他们的孩子能够顺利升入重点中学,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影响,甚至成绩不够优秀也没关系。这种一路绿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并取得实效后的教育图景,而是仅仅面向一部分特权家长及学生。

  共建是小升初的合法渠道之一。所谓共建生,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使员工子女轻松享受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就在我国各地中小学中出现,解决了那些由于工作原因无法照料孩子学习的家长们的后顾之忧。然而时至今日,共建却饱受诟病。

  用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的话说,共建单位要么“来头大”,要么就是财力雄厚,可以给学校赞助款。共建已成为最大的“占坑”,而且不是“占一个坑”,是“集体占坑”。

  讲到“共建”,在一家私企做技术工作的王洪斌的表情马上变得义愤填膺,“这实在是一种双重示丑。一方面,重点校对我们普通家长喊着教育公平、严格按原则录取学生,另一方面悄悄给‘共建生’打开校门,这不是赤裸裸的攀附权力、追逐利益吗?”

  王洪斌的愤怒源自女儿的质疑。王洪斌的女儿王品听目前就读于西城区一所区重点中学,她是凭着坑班的选拔获得就读资格的。然而,就在等待点招密电迟迟未到时,女儿的一句诘问让他彻底傻了眼。

  “爸爸,你为什么没本事?你要有权,我还用受这样的苦吗?”原来,和女儿同桌的小男孩悄悄告诉她,已经和XX中学签约了。品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所学校可是所有小学生梦寐以求的,只有特别牛的孩子才有希望被点招。而同桌的他成绩一直属于中下游,平时也没有参加课外培训,怎么会被录取呢?小男孩一脸得意之色,“我爸爸单位和学校是共建关系,今年有六个名额呢。”

  听完女儿的叙述,王洪斌陷入沉默。出身山东农村的他,一直是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自己读高中时每天至少一顿饭是馒头就大葱蘸酱,每天早起晚睡,凭着勤学苦读考上大学。王洪斌用这样的奋斗经历鼓励孩子,每每说到这些,他都会看到女儿崇拜的眼神。在女儿眼里,爸爸就是励志模范、是偶像。王洪斌没想到,一个小升初便轻易地打碎了自己为女儿精心编织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信条。

  小升初是“拼爹”还是“拼孩”的质疑不断,但必须承认的是,共建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可以暴露在阳光下的小升初合法渠道。相比之下,还有一种通行证虽然见不得光,却肆无忌惮,畅行无阻,这就是“条子”。

  “条子生”也就是后门生。取消了统一入学考试后,小升初却变得错综复杂,不仅让家长无所适从,同时为招生学校提供了不透明的可操作空间。某些具有特殊社会关系和背景的家长总能行使一些“规则”,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升学机会。现在,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范围,优势教育资源逐渐向强势背景家庭倾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俨然成了“拼爹”的又一战场。

  谈到“关系”,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薛立唉声叹气,她也曾思前想后,把亲戚朋友都梳理了一遍,看有谁能说得上话。然而,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亲戚朋友中绞尽脑汁找到了可以帮忙的关系还好,如果没有,那么也只能如薛立这样沉浸在哀叹中了。

  小升初考验着孩子,更是家长们依靠权力、财力角逐的战场。对于没有权力的家长来说,只有一条路:砸钱。花钱的地方多得是:小到给孩子报班的几千元,择校的几万、十几万,为了找关系的人情费,大到几百万元的学区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