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net/
汉语四六级开考 旨在提高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羊城晚报讯 据中国之声报道:今天上午,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试点考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南开大学五地一校开考。网上也有人把这个考试成为“汉语四六级”。
今天上午开考的是“汉语五级”考试。这个考试是不是像中国人考“托福”、“雅思”一样主要面向外国人?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考试?哪些人一定要通过这个考试?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张世平解释,汉语水平测试其实是一个综合语言能力的测试,主要是针对国民的。之所以推出这个考试,是希望能够提升国民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成才成长成功。在华的外国人有兴趣愿意考也欢迎,但是设计的时候不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
张世平表示,这个测试并非强制性考试,但用人部门可以把这个作为一种录用、使用的重要参考。
■ 视点
“汉语四六级”考试参照英语四六级 强调现实功用性
汉语有了自己的评价系统了,现实意义毋庸置疑。相信通过这种考试,能逐步提升汉语影响力,加深人们对于汉语的认同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
不过,作为一项刚刚开始的语言能力测试,似乎还是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多一些文化、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品位,而不是流于沉重、僵硬和刻板,甚至刻意夸大其现实的功用性。
这一点,从网友戏言的“汉语四六级”的称谓,也可窥见一些端倪。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一测试,其实还是隐隐然以英语四六级作为某种参照系的。
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过于简单了。汉语的魅力一方面体现在指事表意,即工具性上面;另一方面,更体现在人文性上面。无论设计多么严密的考试,恐怕都很难真正考得出中华文化那片难以言喻的深情。我们凝望着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千年以降,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这样的精神风华,如何能够经由考试而抵达?
即便以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而论,考试也只是诸多实现路径中的一条,而非全部。如果我们将“汉语四六级”的现实功用不恰当地放大,甚至与现实世界的就业等目标联系起来,很难想象这一测试的最终走向。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一旦考试成了目的、成了一块敲门砖,则复兴母语文化之类的宏大理想不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