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老板,衣锦还乡,张洪喜回家第一件事却是要承包农田,重做农民。有人竖起大拇指,说他没忘本,还知道反哺农村。张洪喜却说,我回来做农民,是看到了做农民的好处。
在苏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农田,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而这种回归的迹象,不能简单地以“理想”的实现来概括。事实上,经历了乡镇经济崛起和外向经济的大发展之后,一向低调的农业也迎来了热闹的年代。
名校硕士回家养猪
陈科的回归是带有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单枪匹马杀回老家,用成功来影响身边的人。而相比之下,肖宏斌在出场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团队。用一句曾经无比流行的话来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36岁的肖宏斌,于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凭着工商管理硕士的头衔,毕业后的他成功进入上海一家跨国公司。之后不到一年,他被提拔为部门负责人,年薪也从10万元上升到25万元。但显然,肖宏斌并没有好好“珍惜”这样的待遇,2010年底,他作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务农。
肖宏斌的做法让身边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真正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却是300头猪。
肖宏斌告诉记者,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业劳作的不易与落后也深有体会。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要证明给大家看。他还记得2000年,那时家里用竹子搭了个大棚,养了300头猪,第二年就有了非常不错的收益。“我觉得农业应该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回到农村的肖宏斌并不是盲目的,他是要做农民,不过是要做新型的职业农民。他找来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沈海龙等几个同学,他们都是大学生,有的还毕业于名牌高校。他们和肖宏斌一样,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回到了农村。
经过准备,去年3月底,绿霖果蔬合作社顺利成立。对于采用合作社的模式,肖宏斌解释,过去的那种一家一户分散种地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从事规模种植,走绿色无公害之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目前,加入我们合作社的农户有近千户,基地的土地加上合作社里农户的土地一共有5000多亩。”
很显然,工商管理硕士的头衔不是白给的。“我们要做专业的事情,因为农业本身就需要很专业。”肖宏斌一心朝着专业化农场方向发展,从种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我也看了很多地方,从以色列的喷滴灌技术,到韩国的机器设备采摘,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在肖宏斌的办公室墙上,记者看到了许多表格,从采购流程图,到蔬菜周转筐使用管理制度,用彩色的吸铁石按类摆放,井然有序,让人一目了然。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在读研究生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西方的管理模式。
而在市场营销方面,肖宏斌的想法也更为长远。创办合作社之初,肖宏斌就定下目标:坚持走“农超对接”之路。如今,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已经先后打入13家大型超市。配送的蔬菜品种从最初的不到10个,现在增加到了70个。
在肖宏斌的身边,汇聚了一个有理想、高学历的团队。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而言,人才的集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有怎样的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从这一点而言,肖宏斌目前所做的探索极具意义。
酒店大堂经理回乡种起灵芝
曾经有一段时间,陈科被家里人视为“逆子”。当他辞去上海酒店大堂经理的工作,准备回到张家港杨舍镇五新村“务农”的时候,母亲葛玲芬的脸上挂不住了。“他不听我的呀,就是不听我,我急得不得了!我不要他做这个,不要他回家里来种田!”和江南许多经济日益发达而年龄结构日益老化的村子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镇经济对五新村的影响至今犹在。“村里能走出去的都出去了,要么读书,要么打工当老板。”在葛玲芬看来,陈科的回归无疑是非常没出息的。况且,此前他在上海已经有了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
大学里学的是市场营销,陈科的第一份工作是宾馆服务员。和许多迷茫的年轻人一样,走出校门的陈科最初的想法,也仅仅是找个糊口的饭碗而已。及至后来,凭着努力,他做到了上海一家连锁酒店的大堂经理。但就是这样一份工作,让陈科开始不安分起来。
陈科经常看到酒店的一些客户拿着灵芝孢子粉作为礼品去送人,则让他产生了最为原始的想法:“这个能赚钱!”踌躇了一段时间后,他下决心辞掉工作,种植灵芝。
而他的这个念头也随即遭遇了强烈“阻击”。母亲葛玲芬说:“我想他年纪还小了,肯定不行的。再说,要这么大的本钱,我们么就是种种田、上上班的,哪来这么多钱?要是亏了拿什么来还?”
想到就做,失败了也没什么,重新来过。或许,这就是年轻人最大的本钱。2009年,在没有得到家人支持的情况下,陈科拿出了自己打工几年的全部积蓄两万多元,开始在无锡学习灵芝种植技术。他从杂工开始做起,接种、收粉、包装、销售,每个环节都认真琢磨。也正因为这样,他学得异常扎实。有空的时候,他还上网搜集资料,购买大量的书籍用以填补知识的缺乏。在此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活的他真正体验到了农作的艰辛。“虽然我是从农村长大的,但从小就是读书,没机会下田。我的那些同龄人也都这样,很少有会种田的。”陈科说,这就是农业面临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让我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更加有意义。为什么年轻人就不能回到田里呢?我就是要通过我自己来证明,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
2010年3月,陈科回到了老家张家港杨舍镇五新村。此时见他态度坚决,父母也开始支持。筹集了50万元资金后,他承包了村里的三亩土地,购进了六千多个菌种,开始创业。第一年,即便在台风、暴雨的影响下,还是成功收获了80公斤孢子粉。同时为了确保孢子粉的纯正品质,他专程到上海权威部门破壁、加工,并申请到了绿色无公害食品证书。当年他的孢子粉销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