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调查的120余名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省会和数十个地级市,其中来自东部地区略多,占38.7%,西部地区略少,占25.3%,中部地区占36%;绝大多数是党政一把手,有44%是党委书记,42.7%是院长或校长,13.3%是副院长,以下统称为高职校长。
120余名高职校长几乎都来自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且学校各具特色。其中国家示范校(第一期三批)校长占26.7%,国家骨干校(第二期三批)校长占25.3%,省级示范校校长占14.7%,其他院校校长占33.3%。他们所在院校,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占47.7%,归行业企业部门管理的占35.4%,附属于普通院校的占6.2%,属于其他类包括民办院校的占10.8%。校长们所在的院校专业数量从3个到74个不等,其中专业数为30至50个的居多,占65%;各校主体专业为第一产业的占26.4%、第二产业的占43.1%、第三产业的占30.6%。院校的规模为2万人以上的占1.3%,1万至2万人的占38.7%,5000至1万人的占49.3%、5000人以下的占10.7%。
未来办学着力点——
提高内涵质量、形成特色品牌
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师资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及办学的困难,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高职校长深有体会,从他们那里我们听到了一线的声音。
高职院校已初步完成规模发展。参与调查的高职校长所在院校,2011年招生情况:较好的占85.3%,一般的占13.3%,不好的占1.3%;就业状况很好的占60%,较好的占37.8%,不好的占1.4%,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暂时没有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就业情况也较为乐观。在“您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如何”这个问题的回答中,40%的校长回答“偏大”,52%的校长回答“适中”,8%的校长选择“说不准”,没有一位校长选择“偏小”。
调查结果表明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阶段的生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继续发展要面临的是提升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的问题。
高职正在走向内涵和品牌发展阶段。在“您认为贵院办学和发展的着力点或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65.8%的校长选择了“提高内涵质量、特色品牌发展”。在涉及自己学校的“办学突破或优势”问题上,大部分校长选择了关乎质量和内涵的关键要素,如“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其中32%校长选择了“办学模式”,46%的校长选择了“专业建设”,32%的校长选择了“校企合作”。这表明在高职校长眼中,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出了规模发展的阶段,逐渐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由于调查时间为2011年,不排除2012年可能会出现高职招生和规模问题。)
期待升格,发挥引领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升级的转型期,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全社会重视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升格问题也是校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54.7%的校长有升本的打算,16%的校长选择尚有争议,没有升本打算的校长仅占29.3%,不足三分之一。
在访谈中,校长们直言:“不能升本则各种外在压力难以解除,使高职院校失去不少发展空间”;“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本科制高等职业教育,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不仅姓‘职’,更姓‘高’”;“即使不允许高职院校升本,也应打通中职和高职之间的通道,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上升的通道”。
调查发现,高职校长们呼吁高职升格,其升格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期望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各个层级的职业教育。
高职校长对自身院校的升格有期待,对高、中职衔接和协调发展很关注,也非常希望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发挥观念、课程、学历衔接、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