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方 防艾教育进社区有益社会
“红丝带是代表关注艾滋病的国际标志,戴上它表示你关心、关怀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群。”成都49中校长任仲儒说,该校进行防艾教育已有10年了,“虽然当前艾滋病蔓延形式比较严峻,但人们还认识不到位,对艾滋病感染人群怀有歧视心理,这些都需要纠正。”
任仲儒表示:“防艾知识通过校园进家庭,再进社区,学生增长了知识,家长接受了教育,这对提升全民素质有推动作用。”
同行 支持的反对的都有
“学校应该进行恰当的性教育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成都树德中学德育处主任文波认为,对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高中学生而言,防范艾滋病主要还是以知识性教育为主。不过,防艾并不就是安全套,这种做法太单一,宣传深度不够。“对已满18周岁的学生,采用这种方式是可以的。”
石室中学校长助理张显国从事学生德育工作多年,他认为这种活动很有教育价值,也有开展的必要,“我们在教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教学生如何去引导别人珍爱生命,最终实现‘活着、活好、活出价值’的生命教育追求。”
专家 性教育应从四五年级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胜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成都49中的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防艾必须让社会大众参与,营造一个全民防艾氛围。”张胜康认为,青少年是艾滋病感染的亚高危人群,并且具有强大的社会传播力量,必须参与其中。“使用安全套是文明的安全措施,不要见到了就浮想联翩。”张胜康说,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行为就是控制性行为,孩子为父母送安全套的行为一方面展示孩子对家长的关爱,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孩子的安全意识。
张胜康认为,现在孩子的青春期提前,初中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成熟,性教育应在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家长和老师应正视这个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回避,孩子们不了解才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