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填平城乡教育间的鸿沟,陪读大军挡也挡不住
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会宁县教育局正在努力改变着这些矛盾。
记者掌握的一份关于“会宁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文件这样把脉会宁教育的现状: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进城务工子女在城镇就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形成了农村包围城镇的局面,在全县小学低年级适龄儿童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出现了城镇小校园、小校舍与大班额的矛盾突出,而村校办学规模逐渐萎缩,上世纪90年代修建校舍大部分闲置的教育失衡现象。
会宁五中校长王天杰认为,庞大“陪读农民军”的出现,“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不惜勒紧裤腰带。”
意识到必须“义务教育求均衡”的会宁县教育局,一直试图填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鸿沟,各种计划和项目一个接一个出台。
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代表会宁县教育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介绍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有望得到缓解和改善——近两年,县教育局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分配模式,将来自国家投资的项目、社会的捐助项目集中下放到农村中心乡镇实施,旨在加强农村中心校的硬件建设。
张贵荣说,“在高中阶段,城乡基本上已经没有差距,会宁三中的硬件甚至优于县城新建的四五中。”
在软件建设方面,会宁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教研同步活动,抽调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江苏交流学习,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城乡教育理念同步。
为遏制农村教师的流失,会宁县还出台硬性规定:如不经学校校长同意,乡村中学老师不得调动。
不过,令张贵荣副局长忧心忡忡的是,在会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小学。会宁县计划将薄弱农村小学挂靠到中心小学,从而带动这个薄弱点。
这位曾长期在农村中学担任校长的教育官员很清楚:“如果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陪读现象)挡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