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二:比例式评奖
“参考奥数的学生越多,获奖比例就越大”
一位奥数资深教师认为,各种竞赛评奖方式改变让更多人从中看到了荣誉和利益,助推了奥数热。他回忆,十年前,一个普通教学班学习奥数的人可能不到5%,他们多少有些数学天赋,对此拥有极大兴趣,参加奥赛、华赛后,每年全省只评选前50名,获奖是对自己数学解题技巧的最高肯定。随着时间发展,比赛类型越来越多,希望杯、迎春杯、我爱数学夏令营……充斥校园,评奖也由定额评奖改成了按比例评奖,按照参赛学生多少决定获奖人数,每次评选不同比例的几十名一等奖,几十名二等奖。“这种选拔制度预示着参考奥数的学生越多,获奖的比例就越大。”
“获得奥赛奖章是学生和培训老师共同的荣誉,学生能以此择校,教师能收获名誉、薪金和职称,是否补习奥数的教师收入可以差别5倍以上。”这种心理导致更多教师鼓励学生学奥数。
原因三:机构名校“联姻”
“有的学校用难题激发学生补习,从中获利”
成都市叫停奥数,为何孩子平日的数学测试里还是有奥数难题,B卷成为部分学生的梦魇。一名刚离开培训机构的教师透露,有的学校是为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但也有的是和培训机构“联姻”,想用难题激发学生去补习,从中获利。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地,名校推荐优秀教师,教师在学校中鼓励学生参加培训,日常测验中点缀奥数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周末便被推介到校外补课。成都大型培训机构奥数普通班补课费用30-40元不等,除去学生寒暑假培训,开销在1300元以上。
他还透露,比起往年奥数评定制度的严格,如今的数学竞赛花样繁多,大型培训机构和奥数出题教师也有利益关系,他们可能拿到试题,“就有更多机会吸引家长报名,有的还会签订保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