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常春藤联盟”家喻户晓。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这个高校联盟的其他成员,都是那些学习拔尖、特长突出的学生梦寐以求的求学场所。现在,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10月9日,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着力打造一个庞大的教育联盟,英文简称“C9”。“C9”的目标直指“国际知名”院校联盟,换句话说,就是成为类似美国常春藤联盟那样的组织,但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可比性?国外的大学联盟的由来是什么?他们之间到底如何开展合作的?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国:9校互认学分 交换访学方便
这个被称为“C9”的教育联盟使人想到其他国家著名的高校联盟,比如美国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G8”。作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C9”,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按照《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C9”主要在学生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建设诸方面进行合作。据了解,这些合作包括:
“C9”教学资源共享
本科生层面,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交换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9所学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等。
研究生层面,作为校际互访研究平台,面向9校研究生接受申请,获准者可进行为期半年或更长时间的访学研究。此外,还会设立9校合作联盟专门网站,建立9校间博士学位论文网上相互评审系统,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据了解,“C9”还计划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C9-Summer School),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为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开设课程和专题讲座。在学科建设上,9校将联合开展教材建设,共同培训青年教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建立共享的远程教育平台。
此外,“C9”还将加强与美国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G8”等国际著名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扩大“C9”的国际影响。在今年3月6日,“C9”就与澳大利亚“G8”联盟正式签署了研究生院长合作备忘录。双方的研究生院院长同意每年轮流派出3~4位院长代表进行一次会面。中澳双方将探讨联合培养和双方联合授予学位的博士生培养计划,在双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开展暑期学校,以及双向的短期学生互换。
协议只是框架 操作还要细化
据了解,目前9校协议只是框架性的,需要各个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9校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进行对口交流、学习和借鉴。从今年开始,每年分招生、培养、学位和学籍、培养机制改革4个模块各召开一次研究生院业务交流研讨会,并召开一次本科教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会议,由9校相关部门轮流举办。
美国:常春藤联盟是个开放联盟
1936年,体育专栏作家John Kieran就注意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的校刊学生编辑们在提倡建立一个顶级学院的体育竞赛协会,以代表社会精英群体,据称,因为美国最古老、顶尖的学校建筑物往往被常春藤所覆盖,1937年纽约的《先驱论坛报》撰稿人首次用长在墙上的常春藤的比喻来形容这些参加美式足球比赛的学校。1945年8所大学的体育教练们签署了首个常春藤协定,为8支参赛的美式足球队设立了学术、财政和运动标准。该年也被认为是常春藤联盟正式成立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