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校园热点 >

调查:高校是否为了就业而“放养”大四学生?(4)

2010-06-25 

在北京上学的大四学生何耘告诉记者,在大四期间大部分同学都在各忙各的:有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务员的、准备出国的,“如果不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谁还有心情安心坐在课堂呢,而且即使很认真地上完那些课,对自己也没什么实际帮助啊!”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谢雅维在谈到“4年变3年”现象时表示,很多专业,特别是新闻传媒行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的实习期一般只能放在学生毕业之前,否则毕业之后就会处于无业状态。“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很高,评价体系也很复杂,更多的都在强调资格认证,所以学生在整个大学里忙于考证考级,实践实习,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很少。”

“大四学生不在课堂不一定表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研究员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和评价“4年变3年”现象。她举例说,在许多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对大四学生的要求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一般而言,大四是学生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为更好地与学生的毕业相衔接,学校往往会更多偏重于实习性课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纯粹的课堂学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看上去似乎学生的自由度大了,管理宽松了。但其实这都是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代表对大四学生学习就不重视了。“对于处于重大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其中的一些现象。”她说。

胡娟还表示,现在各个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学校对大四学生的管理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也确实存在对大四学生疏于管理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质量要求,这种所谓的“灵活调整”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