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 ![]() |
|
![]() |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 ![]() |
网友对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的评论
今天拿到书,在下班的地铁上看了三十多页,内容还行,没有纯学术那么枯燥,用游记的方式向你讲述一些事情和道理。书本身也很实在,42元入手,有630页之多,也算有良心的作者了。一贯令人欣喜的是,熊的书可以作为书单来读,通过此书,你会遇到更多精彩的书。
看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和《重新发现社会》,感觉很好。不论作者的思想还是语言风格都是耳目一新的,而且思想虽不算深刻,但是却是中国最为缺乏的,算是启蒙或者补课,是很好的作品。于是,带着这种好感,毫不犹豫地买来了这本《西风东渐》,虽然书很厚,但是阅读越觉着空乏,缺少思想内容,尤其是根本就没有注及到日本社会政治架构和政治制度对于民众的影响,或者民众对制度的感受,哪怕是侧面涉及一下也好。至于对于中国的看法和关系,所及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当然日本人关心这个问题,自然是出于日本的立场,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两大缺陷。我们要了解日本当然不能仅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日本,主要的是要清楚日本民众是怎么看待中国这个问题的。日本的政治制度、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构成特点及其对中国的看法和影响,以及日本各阶层人士对中国的看法,这些都是中国民众需要了解的。可是,遗憾的是本书这么大的篇幅,竟然很少触及到这个问题。
首先这本书可读性一般,作为个人经历的纪录未尝不可,但出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是熊老师的粉丝,一般不会对这样的日记体感兴趣,太多杂感。
其次,作者在日本非常关心中日关系,问了很多日本人对中日敏感问题的想法,就我个人来说,似乎没有熊先生那么在乎中日之间的战争史,我感觉中国或者说亚洲的未来,在于中日之间如何建立亚洲共同体,而这是米国最不愿看到的亚洲,所以一个个亲中的首相倒台了,所以南方系会反复大版面强调中日战争,同时不忘讴歌一下飞虎队,而对于更早参与中国抗日的苏联空军却只字不提,熊先生你不相信可以去查查。另外,如果熊先生对美国过去现在所作所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就知道许多国人反美并不是你所说的“莫名其妙”。
第三,中日关系发展方向阐述最好的个人感觉是孙中山和胡兰成,作者似未注意过。
虽然本书有很多不足,但这本书还是显示出作者是一位真正关心祖国的知识分子,与理想国译丛另几位刘啊、许啊不同,似乎理性非凡,实则对国人真正所需冷漠得很。
最后,祝愿作者有缘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时就明白自由是否真在高处,也不会那么纠结与痛苦,您会更睿智更接地气。
对日本的了解一直是自己的一大方向,这是一部相当厚实的作品。
看了朋友的评语就立马买了一本,就等考完试看了,很期待。
熊老师的旅日日记,几乎每一天的经历记录+杂感。看了1/4,不像自由在高处等时评,这本看下来挺压抑的。
说的是中日问题,更进一步说熊老师想研究的是中日和解的可能性/实行性。这个沉重的话题,必然联系到过去大家心头的痛,文中无论回忆的人,聆听的人,我们阅读的人,实在很难当普通的杂文去愉悦的欣赏。就像心头压着一块大石头难以排解,也很清楚这问题或许真的无法像欧洲那样握手言和。所以最后我关上了书本,打算先停一停日后再看。
字数跟唐诺的尽头有一拼,厚度肯定是一样了。可单就书本的印刷装订而言,书中间有一些彩图,其余都是文字的海洋。可很奇怪书页夹杂2种颜色,部分较白,中间起波纹的间隔几十页偏黄一点(不过放心是方便阅读的那种黄),看了好几个评论,都是这部分书页的底部起波浪爆塑封的,我这本也是。
很久没有这么畅快地读过一本书了。关键是从书中又获知了其他一些书目的信息。
买来送人的,朋友是熊老师的粉丝,很喜欢。
熊培云熊培云是一位好作者,必读。。
看了其他评论,日记体的书写风格我倒是很喜欢,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在眼前,可能是我与作者同感,急迫想知道为什么日本将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的体制能较好的结合,解答我们关于民主的。普遍性是真正有益的借鉴。其实日本与中国的和解并不是作者主线。我去过日本旅游,也曾探求日本与中国文化上的差异,无奈时间有限。这本书仿佛延续了我的旅程,给了我很好的答案,还有许多有关日本体制发展的很多知识,毕竟近来很少有相关内容的书籍了。但作者似乎与日本右翼接触的还是不足,没有机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深入分析,也让读者多角度思考。在这里引用余华的一句话,“伟大的读者应该带着空白的心来阅读”。
喜欢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