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美国)维吉尔.西尔耶著)(2)

2012-11-21 
《美国中小学最佳课外读本: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其内容不是简单的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介绍,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作者生存时代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介绍,以及作品创作过程的讲述.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美国)维吉尔.西尔耶著) 去商家看看
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美国)维吉尔.西尔耶著) 去商家看看

文摘

1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

早在十五分钟以前,清脆的上课铃声就已经停止了,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得高兴。不过,相对他所讲的知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面前的课桌。
于是,我一面听课,一面用铅笔将两个小圆点画在了棕褐色的桌面上,这两个小圆点之间隔着一小段距离,其实这就是两只眼睛。接着,一副眼镜又被我用一根漂亮的弧线和两个圆圈拼成了。就这样,在我的课桌上出现了一双机灵的眼睛,而且它们好像正在眨动呢!
第二天,我将挺翘的鼻子和红色的嘴巴加在眼睛下面,还用曲线勾勒出了这个小人的脸颊和头发。
接下来的两天里,由于天气有些转凉,我急忙将一顶暖和的帽子为我的小人戴上。
第五天,小人有了身子,有了胳膊,有了腿,最后还有手脚。等画好脚以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的脑海:等晚上我回了家,他不会趁机逃走吧?
于是,第六天早上,我用铅笔将几根很粗的线条反复地描在小人的周围。我相信,有了这个坚固的栅栏,小人一定跑不掉了。可惜,我画线时用力太猛,导致桌面留下了很深的刻痕。
第七天,我正准备为小人画上一个沉重的大书包时,老师走到我身边,结果这个藏在课桌上的秘密被发现了。
为此,我不得不赔给学校一张新课桌的钱,不过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绘画经验,还有妈妈的夸奖:“我儿子真有艺术家的天赋!”可惜爸爸不这么想,他不停地唠叨:“天啊!他可千万别当什么艺术家,不然,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就不是一张桌子那么简单了!”
最终,托上帝的福,父亲的愿望实现了。
那时候,我对另一所学校的孩子们非常羡慕。据说,一张很大的木桌就摆在那所学校的大厅里,桌上有一行字:你要是实在忍不住想画画,那就画在这里吧,不过,请别把自己的书桌当成画板。
倘若一个人的手里被放上一支笔,那么对方多半会忍不住要画点什么。纵然他正在听课、听音乐、打电话或者忙其他什么事情,只要身边有笔和纸,他一般都会在上面涂涂画画,一会儿不规则的圆圈画出来了,一会儿一张模糊的脸画出来了,一会儿一个三角形画出来了……倘若身边没有纸,那么倒霉的就是那干净的桌面或洁白的墙壁了。尤其是小孩子,虽然他不懂什么绘画技巧,但是他们还是喜欢随处涂抹,即便他们画出来的兔子像猫,猫像狗,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画着。
由此可见,画画是人的本性,画画的冲动就连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
那时候虽然没有纸,但是岩壁成了原始人的天然的巨大画板;虽然没有笔,但他们充分利用了鹿角或象牙等动物的骨骼。他们用有色黏土和动物油脂混合搅拌,自创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他们还用木炭和血液画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血液描绘的图画会由红色变成暗黑,这就是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印记。
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顶上,原始人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经历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仍能令人们从中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
不过,对于他们究竟画了些什么,好像不太好猜测。毕竟,如今常出现于人们笔下的一棵树、一只猫、一朵花、一艘帆船、一座房子或者一辆汽车,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相当陌生的事物。无论何种神奇的想象力都无法驱使他们画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动物就成了主角。我们可以在那些石壁上发现那些屡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动物,或者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或者是曾经在某个刹那让人震撼的动物。
在法国拉?马德冷洞里,岩壁上画着的是一只悠闲地踱着步的早已灭绝的长毛象。这头生活在史前的巨象其外形和当今的大象非常像,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点,遍身是很长的毛,就如同它裹着厚实而暖和的毛大衣一样。长毛象生活的环境相当寒冷,冷到好像连血液都会被冻结,在这种情况下那长长的毛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实际上,长毛象早已经绝迹了,不过它们的化石陆续被后人发现。人们将这些化石拼接起来,并通过那巨大的骨架想象出它们当时的风采。借助于岩洞石壁上呈现出来的长毛象的各种造型、各种生活状态的图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种从前称霸四方的庞然大物。
与长毛象相伴的动物,还有美洲野牛。美洲野牛是水牛的一种。我们可以从五分钱硬币上看到野牛的图案。从画面上看,这种野牛十分凶悍,总是一副充满斗志、蓄意挑衅的霸道模样。
驯鹿、长角鹿、熊和狼等也是在岩洞壁画上常见的动物,它们在那些岩洞上奔跑了数千年。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原始人生活在饥饿、寒冷、野兽的威胁下,他们曾以木棒、石头为武器,和这些动物进行了勇敢的搏斗。他们之所以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画下了这些图案,难道是受那些难忘的生死攸关的体验的促使?又或者,他们如此费心费力,就是想为后人讲述一个故事,留下一段生活的记录?再不然,难道是因为淳朴的原始人相信冥冥之中,他们可以从这些画中获得好运?
至于穴居人究竟为何要作画的原因,没人能知道。对此,我也并不十分关心,我感到庆幸的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在那里!如同电影画面卡住了一样,几千年前的旧事被这些定格在岩壁上的镜头无声地呈现着。画的作者早已离开人世,甚至我们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然而,谁能因此将他们的伟大予以否定呢?

2 古埃及壁画

告别了穴居时代,古埃及人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一些,尽管他们建造的土屋矮小而狭窄,倘若与现代人的住宅相比,土屋就如同一个滑稽的小丑,可是他们毕竟走出了黑暗潮湿的洞穴。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转变!
不过,与布满图案的洞穴相比,墙壁和天花板上没有图画的古埃及人的房子,显得有点儿单调。
古埃及人不在意自己生前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但他们却相当在意自己死后葬身的坟墓和供奉神灵的庙宇。这是因为古埃及人坚信人死之后会有来世,若干年后,他们的身体就能复活。于是他们为自己修建了死后葬在那里等待转世的陵墓,而国王和贵族们更是为此费尽心思,甚至不惜劳民伤财。他们拿出打磨艺术品的精力,为自己即将死去的肉体建造居所。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源。每年这条河都会定期泛滥,洪水就像猛兽一般涌到两岸,长时间不退却。所以,这片长期被洪水浸泡的土地并不适合土葬。于是为了防止棺椁被洪水浸毁,他们在修陵墓采用了石头或砖头这类坚硬的东西,而非木材。等他们为尸体准备好“保险箱”之后,古埃及人还会将防腐药剂涂抹在尸体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这些用药物处理过的尸体被称为“木乃伊”,它们会被安放在人形的棺椁里。
尽管安全条件已经达标,古埃及人却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还找来艺术精湛的工匠,让他们将密密麻麻的图画绘制在人形棺椁、陵墓和神殿的墙壁上。在陵墓主人去世前,这些图画大部分已经完成。古埃及人的墓地装饰图的主角相对于远古时代穴居人以动物为主的图画而言,就显得丰富多了。在这些图画中,人开始成为主体,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野生动物。这个时期,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甚至古埃及人耳熟能详的神怪,皆可入画。
不仅绘画对象更多了,古埃及的画所表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样,其中插图占了很大比例,它们是用来讲故事的。何为插图呢?就是有的故事图画下面标有的文字,这些文字用来帮助介绍图画的意义,不过,那些没有注明文字的图画同样可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这类画就是“插图”。
在王室和其他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华丽墓地里,某位去世的国王或皇后的生前伟业、某场重要战役或狩猎宴会,等等,这些情况一般会成为插图的内容。有的插图表达的是完整的故事,有些插图只表达了故事的一个片段;有的插图标注了作为内容说明的象形文字,有的插图只是一幅画。在古埃及祭司的宗教经文《埃及亡灵书》里,类似的插图也存在,这些插图讲述了真理女神玛阿特通过称量一个人的心脏,以决定这个人是否应该获得永生的故事。
虽然与现代绘画颜料的多样性相比,古埃及画家使用的绘画颜料要单调得多,不过和穴居人使用的红黄两色相比,他们的绘画颜料则丰富得多。据记载,古埃及人的颜料有红、黄、蓝、绿、黑、白、棕七种颜色,而且,这些颜料轻易不会褪色。现代人则不得不在染色颜料里添加耐晒的物质成分,以避免窗帘、沙发罩、衣服等褪色,否则的话,在阳光的炙烤下,再鲜艳的颜色也会渐渐“枯萎”。
在科技远落后于今天的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是如何做到不让图画褪色的呢?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对颜料进行特殊加工,使其具有较强的耐光性;第二,由于这些画被绘制在黑暗的陵墓里,所以不管阳光如何强烈,厚厚的墓壁都会将它阻挡在外。因此,几千年过去了,纵然平地取代了山川,海洋取代了陆地,这些图画依然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完好情况存在着。
即便没有丰富的颜料,古埃及画家依然创作出了鲜艳夺目的作品。古埃及人的图画相当有特点,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并不讲究画面色彩的搭配,在他们的图画中,人物的脸被画成鲜红色、绿色,这些都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在古埃及人的画中,人物都严格遵守“正面侧身律”,意即眼睛和双肩是正面,脸和身体则以侧面的形式呈现。就如同你下面看到的这张图画,主人公是一个长矛工匠,虽然他的双眼正视着我们,但他的脸却明显地向一旁偏着。
此外,当画面中的人物是国王和平民时,那么相对于平民,国王的身躯自然要高大得多,通常情况下,后者的身躯比前者要高出两三倍。当然,这种比例并不符合现实,而绘画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凸显皇族的威严。今天的画家倘若需区分人物位置的前后关系,他们会将后面的人画小一点,位置向上挪一下,可是古埃及人不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笔下,就体型而言,无论远近,人物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前面的人被画在后面的人的下面。
在神秘的古埃及陵墓里,这些奇特而个性的图画始终存在着,如果不将墓地打开,它们将长埋于黑暗之中,永难见天日。难道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供人欣赏吗?很明显,古埃及人的做法违背了大众的观点,但是其中的原因,我们却无法猜想,只有问他们自己了。

相关阅读: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冯象著)

情场不输人,职场不输阵(苏芩著)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英格丽.张著)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英格丽.张著)

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中岛孝志)

论自由(约翰.密尔著)  

更多图书故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 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