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刘同著) | ![]() |
|
![]() |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刘同著) | ![]() |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职场达人同你交流办公室“为二”哲学
说话要上道,做事靠谱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作者刘同,现任光线传媒节目部联合总经理。10年电视从业经验。历任《娱乐现场》、《最佳现场》、《影视风云榜》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制片人,亦是青春小说畅销书作者,已出版《五十米深蓝》、《离爱》等多部畅销小说,为多家杂志撰写专栏,其中《离爱》已被翻拍为同名电视剧。他应邀录制大型求职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以其独特的视角、幽默且一针见血的观点,成为面试评委中炙手可热的“职场达人”……
曾迎着晨光在大家上班的时候下班。
曾有段被公司同事排挤的阴影挥之不去。
曾被同事在网络上穿“马甲”攻击。
曾因买不起件200块的生日礼物,而谎称加班在家里宅着。
曾因打肿脸充胖子送朋友礼物而吃了两星期的泡面。
曾怕请客户吃饭,而专挑饭后时间见客户。
曾为了在客户前撑面子,打车后立刻小声对司机说:送我到最近的地铁公交站。
曾给客户发短信打电话被冷落,因此怀疑自己选错了行。
曾因为说错一句话就遭到上级雪藏。
曾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丧失晋升机会。
曾为见客户,在闷热的火车中站了近20个小时。
曾因为年终奖太少,而没有钱买车票回家过年。
以上,你有几个勾?
刘同说,他有12个勾。也就意味着全选。
这也意味着。其实每个勾都不是陷阱与绝望。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不是职场百科全书,它只是一本关于职场真话的书。
在经过了无数次跌倒,无数次遭人排挤,被公司管理层雪藏之后,刘同说码现在还能保持直立行走,这也算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成功嘛!
此书不能教你发大财,只能和你分享如何打好一份工;
此书不能教你如何成功,或许可以告诉你如何避免失败。
所有成功的经验都是从不断失败、不断碰壁中淬炼而出的,《这么说你就被灭了》的目的是告诉职场人士,有些弯路是可以径直走过的,有些深坑是可跨越过去的。
愿与所有想褪去“幼稚”外衣的读者共勉。
我的心里有两个刘同,一个是节目中的他,一个是本书中的他。节目中的刘同观点独特.能直接指出求职者身上的缺点与优势,是场上最具人气的达人之一:而书中的刘同,幽默而不故作姿态,他只是用事例告诉身在职场的人,一切成功,都是有缘由的。
——《职来职往》、《欢喜冤家》主持人李响
同同的职场箴言绝对是文艺小青年以肉身撞进现实得出的血泪经验,他也许不会教你伎俩.但会与你分享怎样在现实中守护梦想。
——光线传媒美女主播谢楠
刘同虽然很温和,但是他身上有种隐形的、强大的气场,让人既不怕他.又很尊重他。这种气场很有魅力,同时能激发身边人的潜力,并愿意和他一起尝试更多新的事物。
——著名主持人、《职来职往》达人马丁
刘同在节目中很特别,在众多达人中很抢眼。他表现的个性很鲜明,也很讨人喜欢,让选手或是观众对其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与尊敬感。
——《职来职往》节目制片人马浚益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你都会感觉到刘同在理性与感性的两端游走,但这个尺度他却把握得很到位。他的表达很犀利。却会给出中肯的意见,有几次他被选手感动得流泪,但那绝不是盲目的情绪化,而是建立在对选手某种优势极具欣赏的基础上。
——《职来职往》栏目主编文康
同哥是个没架子有气场的领导,工作时有事说事,工作外却像朋友一样,可以相互开玩笑,这是他的“真”。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拿自己曾经的遭遇开导和指点下级,这是他的“理”。“真”+“理”造就了部门极高的效率。当你把领导当做朋友的时候,你的做事效率。没有低的可能。
——光线传媒品牌经理、《职来职往》选手姚乐阳
刘同,光线传媒节目部联合总经理。10年电视从业经验,历任《娱乐现场》、《最佳现场》、《影视风云榜》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制片人。
青春小说畅销书作者,已出版《五十米深蓝》、《离爱》等多部畅销小说,现为《南都娱乐周刊》等多家杂志撰写专栏文章。
在《职来职往》,刘同是十八位职场达人之一。作为80后新锐代表,他观点鲜明而独特,言论一针见血且不乏幽默,善于发现年轻应聘者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对待应聘者直接、平等,其建议中肯、实用。
第一季
职业装、职业妆VS职业,“装”!
放下你的“登山”包
华丽丽的开场白
声音也可以让人灰败
废话!废话!废废话
禁行!大“排量”回避
第二季
数到五,明白HR心态
我用眼神搞定你
有些事,是该做的
薪资怎么说出口
是“精英”就过一百层
弱势时的“兴奋剂”
第三季
路过也不打酱油
嘿!我想让你听我的
NO!不要站队
“泄密”增情大法
搞搞怪,变变身
名片是个探测器
第四季
MAIL不容易
文件上的小秘密
电“脑”中装什么
手机号,两面三刀好吗
God,你这也叫会打电话
第五季
只要值日,不要生
给功劳打上标签
如何耀眼不惹眼
让上司青眼有加,不是青光眼有“夹”
别把借鉴弄成抄袭
找啊找啊,找师父
你去找对手,让对头来找你
约会你会不会
第六季
八卦,别让人说:八你妹啊
遭遇三闻的对应
骚扰,我搞定
第七季
准备发言不发炎
面对风卷云动
临阵换枪,不快也光
巧汲取,不危险
植物&僵尸也是必需的
看准“主客”下菜碟
第八季
失败,别做尿崩或血崩的选择
有些尴尬无法避免
不该做的那些事儿
没有缺点,你就输了
后记
很早很早,看过一个笑话。
说是一位有钱人驾驶着自己新买的小型直升机,在空中特别得瑟地飞。得意扬扬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迷路了。
他看到前面一栋高楼的楼顶站着两个人,于是降低了高度,声嘶力竭地喊着问路:“嘿!你能告诉我,我在哪儿吗?”
两个人抬头,用看白痴一样的眼神看着这位可怜的富豪。半天,其中一个大喊着:“嘿!伙计,你现在在飞机上!”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律师的笑话。
有钱人立刻判定那个大声告知答案的人是美国律师,因为他提供的消息准确无误,没有漏洞,但却毫无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的书,我无意针对大洋彼岸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律师。我想说的是,在关于职场那点事儿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传媒,无论是期刊、报纸、电视或者其他,都开设了职场相关的专栏,传授各种各样所谓的技巧、攻略,甚至声称发现了办公室里的BUG,你可以利用。
所有内容都在对你说:“按照我的来,你可以无限打怪!无限升级!”
事实是这样吗?未必是,这类指导,给你带来的多是一些大而无当,看似准确无误,没有漏洞,实则毫无价值的信息。
这就像你在休假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去钓鱼。这能给你带来乐趣和收获。也有人告诉你,什么水域更适合钓鱼、什么钩子能钓鱼、什么鱼饵能诱鱼。那些都是对的,可问题是,你也许更想知道,你常去的水域如何能更好地钓到鱼、自己已有的钩子如何才能钓到鱼、筐里的鱼饵如何引诱到更多的鱼。
活在当下,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职业。就连貌似能够睡到自然醒的SOHO族,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职场关系,只不过是将办公室搬进了卧室。同样,你也有合作伙伴、有同事、有客户,有能够影响你的重要的人。
任何人,只要你做事,就无法逃离职业的概念。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办公室,除非你六根清净,跳出红尘。即便你是个和尚、师父,难道你忘记了,庙里还有方丈、监寺这些职位?是不是又绕回了所谓的职业圈子?
我不是传说里的专家,年纪也不是特别大,也没有多丰富的自身经验在其中。只不过凑巧,我是个职业人,又做着那么一个关于职业和职场的栏目。不能说因此我对职场比别人有更多的了解。事实上,我的确是在每期节目里,倾听着别人关于职业和生存的故事、疑惑、问题。
节目结束后,对这一切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有人会觉得,刘同这个人说话、办事、考虑问题蛮有意思的。所以发邮件、写信,甚至到微博上留言。他们怀着对职业的敬畏,用上“请教”二字,想从这里得到一些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这让人不得不感动,然后谨慎。你要知道,一个建议也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困境,让他更进一步。
除了自己的职业经验和这档节目外,我不觉得自己有太强的为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我不是万金油,也不是MBA商学院里的资深教授。对很多问题的研究,只能说是浅尝辄止。这个时代太高效也太浮躁,总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在等着你。你没有办法在一件事情上纠缠太久,弄个底掉儿。
“请教”这个词,让我很汗颜。“指导”两个字,又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没有资格去做这两件事情的主体。我所依仗的,不过是看的多一些、见的多一些、自己犯过的错误多一些,以及从别人的经历和谈论中汲取相关经验的机会多一些而已。
职场没有教科书。我更不是能透彻地讲清楚一二三四,将问题剖析得明明白白,一针见血的专业人士。所以,这些注定了这本书的内容不会像传媒上司空见惯的一样,有理有据,洋洋洒洒。 身在职场,最重要的是什么?对我个人而言,是成熟。从入职开始,每个人都迎来了另外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周期。对一个新人而言,无论是谁,都有着无限的未来和可能。然而你成熟的速度和成长度,慢慢地将你的成就定格。
看看办公室里的呵责:“事情怎么能这么办?”“这份计划你重新做了拿给我。”内在的含义无一不是,你怎么这么不成熟,连这种事情都做不好。如果你听不懂这个画外音,那么你完蛋了,你只记得去弥补眼前的缺失,却永远找不到真正提升自己的根源所在。
当领导斩钉截铁地说出“你不太适合这份工作。”“幼稚!”的时候,往往象征着你旧生涯的终结。如果你还不能从中找出点什么的话,那么新的职业即便到来,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过。
成长的过程也许很短暂,也许很漫长。针对每个人,需要的时间不一而足。但是即便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也肯定有幼稚和不足的一面。区别无非在于成功的人,幼稚的一面较少,而不成功的职业人士,身上到处都能让人投来“小样,你新来的吧”的眼神。
在我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话,许许多多的事,都是别人不会告诉你,而只有父母会直白地说出来的。
这也正是我写这本书的想法所在。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太成熟的人,但是我见过太多人不成熟的一面,听过太多不成熟的故事。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也愿意直白地说出那些传媒上遮遮掩掩,不敢,或者不想说出的话。
这些话可能会让你感到不爽,感到阵痛,甚至深恶痛绝。可是能起到一点改变和借鉴的作用,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
要声明的是,这本书不是万用灵丹,更不是职场百科全书。只是在某些问题上,我告诉你,我会这样看,很大程度上,你的上司和同事也会这样看。
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真话的书,也许观点和意见与你所读到的那些截然不同。你可以选择继续下去,也可以选择合上书页。选择的权力在你,而书写的权力在我。
在这里,与所有想褪去“幼稚”外衣的读者共勉。希望我们能从这些也许并非具备很多共性,甚至有些生僻的事情和经验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换下职业生涯中“幼儿”的开裆裤,一起成长成熟。
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在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
和我以前所写的小说相比,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带着不小的压力。小说是让大家愉悦身心,放松消遣时候选择的读物。所以你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而这本书的分量是沉甸甸的,因为,会有读者看到你的书,然后去学习和了解其中的技巧。任何一点偏颇和失误,都可能会给读者的职业生涯带来不能预测的伤害。
好在,如履薄冰地辛苦了一段时间后,这本书终于完稿。我耐心细心地再三通读了几次,不错,算是能够达到我内心里的那个标准。
这本书原本计划是写到第十季的,十这个数字代表着一种圆满。可是后来被我否决掉了,否决掉的理由是,这不是一本圆满的书,起码不是一本刘同可以写到圆满的书。
职场纷纷扰扰,问题层出不穷,波澜吊诡。我没有在一本书中,囊括所有职场问题的能力,也无法给出绝对正确的意见和指导。所以,圆满虽然是好事,可是跟我无缘。
出版社的编辑说,如果不愿意写到第十季的话,那就写九季好了。九的兆头也不错,九九归一,九在佛家的说法也是极数。
可是我又有些胆怯,说我这本书,把职场问题写到了极致,那是偏执狂自大狂的狂妄。况且,我并不想这本书能长长久久,天长地久的放在你的包中、书架上、案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现在看起来不错的办法和技巧,一些理念,都会被时间这把刻刀无情地雕琢抹去。
我不想退休,我有的是时间,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想法、新的技巧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不愿意这本书就是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