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保罗.福塞尔著)(1)

2012-11-06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保罗.福塞尔著) 去商家看看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保罗.福塞尔著) 去商家看看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 [平装]

编辑推荐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媒体推荐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
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
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
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
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
《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
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
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
衣食住,农业化;衣食住行,工业化;衣食住行信,信息化。
  ——周有光(106岁学人)
用某人的行为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即认为处在同一社会地位的人有相同的行为举止,这样的看法是有争议的。然而,这本书在美国是成功的。它在美国为什么成功?只有对美国社会生活有深刻体验的人,对美国文化传统十分熟悉的人,才能够深得其中的三昧。因此,读这本书可以得知美国人对行为举止的价值判断。
  ——杨继绳,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 译者:梁丽真 乐涛 石涛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目录

1.敏感话题
在美国,人们忌讳谈论社会等级,但他们的敏感恰好说明了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

2.解剖等级
美国大熔炉到底有多少社会等级?人们的常识认为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或者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随着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这一简单划分显然不再适用。
看不见的顶层
上层
中上层
等级地图
中产阶级
上层贫民
中层贫民
下层贫民
赤贫阶层
看不见的底层

3.以貌取人
相貌、身高、胖瘦、衣着都是人们社会等级的特征。比如微笑,贫民妇女的微笑就要比中上层阶级妇女更频繁,嘴也咧得更大。
容貌
微笑
身高
体重
衣着
颜色
质地
易读性
整洁
西装
总统衣着
政客穿着
低品味标志
衬衫领子
饰物
雨衣
长裤
领带
帽子
高级品味:古风崇拜

4.住房
小心你的房子,它会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车道、草坪、房子的外形、院子里摆放的东西、门牌号码的写法……这些都能指示出你的社会等级。
车道
围墙
门牌号码
车库
草坪
家畜
院内摆设
花草
谁的房子
户外家具
汽车
室内陈设和装潢
上流社会起居室
中上层阶级起居室
中产阶级起居室
贫民阶层起居室
电视机
电视节目
厨房和卫生间
宠物

5.消费、休闲和摆设
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也是社会地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志……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你的社会层次。
喝酒
用餐
食品
甜食
购物场所
下馆子
电视食品广告
超级杯派对
度周末
旅游
体育运动
邮购商品
“收藏”
可读性装饰
各阶级商品目录
个人化饰物

6.精神生活
作者讨论了美国的大学,因为大学主管人们精神生活的等级。此外,阅读也与人的品味和等级密切相关。
大学
读物
《圣经》
观念

7.“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当然毫无例外地会显示等级和品味。另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没有自信,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说话习惯。

8.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人们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升有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世界正趋向于贫民化或者大众化,这一趋势已经无可逆转。
往上爬
沉沦
贫民化趋势

9.冲破常规的另类
那么,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们呢?如果他们不想在社会等级的夹缝中随波逐流,应该怎么办?好在已经诞生了一个新的人群:另类。另类是富于创造力又热爱自由的人们的最后出路。

10.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附录:
中译本第1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中译本第2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出版后记

序言

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变迁、磨难和不幸之后,今天,生活格调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
1999年《格调》一书初次在中国出版时,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其争论焦点就是:这是中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12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没有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方面,恶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福塞尔在80年代美国观察到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泛滥,攀爬上财富阶梯顶端的人们正花样百出地炫耀财富,而且形式更为极端。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公平和正义转化,人们如果连住房都买不起,还能侈谈生活格调吗?
中国的改变太快,以至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品味。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得体,生活更有情趣,更丰富充实。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无法摧毁。所以《格调》一书所揭示的道理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
尽管媒体当年沸沸扬扬,我曾经怀疑这本书对中国社会是否真正产生了影响。一个朋友告诉我,至少有两种东西因为《格调》的出版而衰落了,一是保龄球,二是轿车后窗上悬挂的毛绒玩具。暂且不论保龄球和后车窗的毛绒玩具格调高低,仅从功能角度考察,保龄球肯定不如户外运动更有益于健康;而后车窗上悬挂过多的异物,无疑会遮蔽后视镜需要的视线,容易引发车祸。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东西因为《格调》时髦了起来:由于福塞尔观察到,在球类运动中,球的尺寸越小越被认为有格调,所以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都打起了高尔夫球。而在诸多的对比中,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则是地产开发商在改变住宅品位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今天,你已经很难在中档以上的住宅区内看到笔直的道路了。小路正在变得越来越弯曲,常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绿树掩映的楼群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