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李俊卿著) | ![]() |
|
![]()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李俊卿著) | ![]() |
版权页:
插图:
张静、杨克欣和高志勇(2010)从德育创新的视角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要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在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在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在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实现途径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冯晓阳(2010)认为,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文章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信仰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角度阐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汪勇(2010)指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的利益已发生各种分化,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诉求。秦宣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对大众化对象群体进行细分或分层,即就受众而言,应根据其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细分,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和需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大众中的高知群体,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程度是影响大众化效果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需要重点对待。
张博颖、张达和王勇等(2011)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经验之一即为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
柏伟、倪先敏(2011)分析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丁根林(2010)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优势表现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发挥师资队伍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和学术影响力;发挥学科建设优势的重点在于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发挥课程建设的优势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进”工作。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