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上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思维和观点,在具体执行上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方法。书中的案例“亲亲我”,就是一个世界工厂转型的样板,从工厂到做品牌,从线下业务到电子商务,亲亲我实现了两次跨越。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世界工厂的品牌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金伯扬著) |
 |
|
 |
世界工厂的品牌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金伯扬著) |
 |
如果你是OEM工厂的老板,如果你是这个思路,那提醒你一句:你最好断了做品牌的念头,如果你不信,那你的品牌之路,注定是死亡之路。
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做过品牌转型的工厂老板,他们都有一个切肤之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其间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
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烧了大把的钱后折戈而返,品牌之路成为心中永远的痛,转型成功者寥寥无几。
代工工厂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有一句话也许你不认同,但是现实状况就是这么残酷——对绝大多数工厂而言,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
有很多工厂死在了等待的路上。从2011年开始,媒体不断报道的多地企业的倒闭潮,大部分就是传统的工厂企业。我们没有去考证那些报道,也不想列举相关的数字。不过,从珠江三角洲的工厂生存现状来看,就知道媒体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制造业集群区域的工厂关门倒闭的案例,远远比媒体报道的悲壮。也更加让人沮丧。
命运的转折开始于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的出口型工厂是最直接的连带震动者。有一个老板比喻工厂是“受挤压的夹心层”,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涨,下游国外品牌的消费市场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影响到消费市场。而面对消费者,产品的价格又不能随便提高,国外品牌商的首要策略就是压低OEM工厂的出厂价。来自上下游的同时挤压,让工厂喘不过气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持续升值,能源、劳动力成本一涨再涨,中国代工工厂的竞争优势日趋下降。
赶订单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即使用足了机器、用尽了人力,甚至需要找其他的工厂进行外包,工厂也做不完纷至沓来的国外订单。收益上的繁荣景象和内心的幸福,很快就掩盖了管理上的不足。大部分工厂老板丝毫不会怀疑“明天会更美好”——不断扩充工厂规模,对工厂中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却怠于多费心力。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代工模式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让世界认识到了“MADE IN CHINA”。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当订单的数量和价格均出现下滑的时候,工厂老板们才发现寒风来袭,不过,这时大家的感觉只是打个喷嚏而已,并没有太在意。而接下来的气温直降,让很多老板发现原来这是一场难以治愈的重感冒。变化没有预兆,却让人无法抗拒,不少人措手不及,甚至有人束手无策。
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尽管实行的是粗放式、原生态的管理,可观的利润让管理上的漏洞成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市场出现逆转,订单数量锐减,价格不断走低,招工成为难题……各种困境集中在一起时,工厂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便暴露无遗,直接后果就是利润出现赤字,威胁到工厂的生存。
出口持续低迷,成本居高不下,传统制造业承受着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最大的经营压力。很多企业采取收缩战略以图自保,通常的做法是:缩减生产规模、保留研发机构和行政办公机构,等待形势好转。
0EM工厂面临的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有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以代工为模式的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面临着战略转型的紧迫性。
无论是被迫转型,还是主动转型,战略转型势在必行。那么,怎么转型?转型到哪里去?转型能够成功吗?任何一个工厂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都将面对一个“阵痛”的转型期。
思路决定出路。
有些企业害怕“阵痛”,或苦于找不到止痛的方法,于是,选择了关闭工厂,彻底退出制造业。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这种做法不是战略转型,应该是失败。
有些企业转型为精细化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在生产流程、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等方面苦下内功。扎根在制造业的土地之上,通过精细化的基础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有些企业将注意力向产业链的下游转移,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型为生产者、品牌拥有者以及市场运营者,在终端消费市场与对手一决高下,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
工厂的品牌之路,是希望之路,同时也是风险之路。
很多工厂并没有弄明白做品牌的规则,没有研究做品牌的核心内容,而是匆忙抽调一批人马,成立品牌部,将自有品牌快速撒向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快速上阵,旋即全军覆没。
因此,那些“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转型成功的企业,其经历显得难能可贵,其转型的思路和路径方显得意义非凡。
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亲亲我”。
与“亲亲我”董事长劳富文在香港见面,本来计划交谈两个小时,谁知道一聊就是半天。他对婴童健康成长的爱心、对“亲亲我”产品的激情、对富康集团转型做品牌的执著和坚定,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产生了深入调研的浓厚兴趣。
本书以“亲亲我”作为案例,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和思考——工厂如何转型做品牌、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做电子商务,并且从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了分析。
写作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由于很多理论知识来自于自学,很多想法来自于实践中的思考,在理论的系统性和高度方面有所欠缺,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和赐教。
感谢劳富文先生创造了“亲亲我”这个品牌,让我以及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希望;感谢梁芷媚以及顾问组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让我得以摘取和提炼“百日树人”培训体系的精华;感谢郑子枫、陈勇等“亲亲我”团队为调研提供的协助;感谢山东李现芳、郑州张孝武,毫不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感谢“百日树人”学员兰芳对婴儿喂食等内容提出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余静宜编辑,八月底是她的预产期,她还尽心尽责地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具体工作。
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更多的中国创造屹立于世界市场,中国力量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中国品牌塑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愿拙作能够给您带来一点启示。
金伯扬
2012年7月于新加坡
文摘
版权页:
培训坚持半军事化的原则,每天军训1个小时左右,主要是长跑、打拳,并且作为比赛项目;每天统一作息时间。
每天早上的晨跑是军训的重头戏。第一天的军训内容是2000米的长跑和30个俯卧撑。这批习惯了懒散生活的学员,在教官的严厉目光下,只有向前,没有退路。训练结束时,有的人汗流浃背、脸色发青,有的人则痛不,欲生。
没有人会想到,“百日树人”是伴随着让人痛苦的方式推进的。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进行严格的军训,7点半早餐,8点开始培训。有时候,教官会在半夜3点突然紧急集合,让所有人在操场上跑步!
晚上9点课程结束后,顾问组通常会布置大竞赛,让学员分组准备。封闭培训期间,几乎每晚都折腾到凌晨,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在此之前,这批学员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过着相对随意的生活,无论是外部约束还是自我约束,远远没有紧张到这种地步。
培训的形式包括老师讲课、互动分享、竞赛、模拟体验、角色扮演、朗诵、读书、唱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百日树人”用一种模拟的公司经营制来进行培训。顾问组宣布,学员分组后成立5家公司,学员确定公司名,选出CE0,以后就按照5家公司的形式来开展“经营”。CEO如果不称职,公司成员可以进行罢免并重新选举。
教练的角色相当于“政府”,负责对所有的公司进行管理、制定游戏规则、发布市场信息、发放奖励经费等。“政府”还制作了《学员证》《营业执照》《各公司竞赛评分表》《各公司财务报表》《政府收支报表》等规范的证件和报表。
封闭培训进行到20天,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顾问组的计划。
头一天晚上,工厂保安要求宿舍6楼的女工搬到5楼,由于房间总人数将达到10个人,女工不愿意。保安强行搬行李,导致女工反抗。
早上,12名女工找到行政部,提出集体辞职。
这一天是星期日,恰巧管理层都不在工厂。劳富文从电话中得知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梁芷媚,请她和顾问组帮忙处理。
顾问组决定暂停当天的培训内容,对学员宣布新的项目——安抚女工,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学员提前走出封闭的课堂,开始了工厂员工的全员访谈。
相关阅读:
我希望有什么人在远方等我:台湾美女主播的
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著)
金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曹显兵著)
2013肖秀荣考研书系: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