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江湖一碗面(姜浩峰著) | ![]() |
|
![]() |
江湖一碗面(姜浩峰著) | ![]() |
《江湖一碗面》编辑推荐:中国是面条的故乡,面条这一寻常吃食,在中国绝非寻常之物,从大处说,它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历史信息;从小处说,它又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故土物产、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姜浩峰所著的《江湖一碗面》以随笔的形式,说尽做面、下面、吃面以及面条之外的种种掌故,既有自身关于吃面的特殊经历,亦不乏有关中华面条文化的点点滴滴。小小一碗面条的江湖,天南地北,亦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姜浩峰,近年文字见诸沪上一些时尚杂志,却是个偏好中国古典文化的“土”人。著有《中国昆曲地图》(与刘建春合著)、《坐火车游青藏亲历指南》等书,目前在某报社做编辑。
头汤面
我不是美食家
焖肉划水不输海参鱼翅
南派羊肉面
爊鸭馆里爊灶面
爱我烂糊面
刀鱼鲜香妙在无形
八宝辣酱百种滋味
大排面生命指数
阳春面是有底蕴的
那一汪咸菜卤
一点葱一点油一碗面
平民雅食片儿川
阴阳之道虾爆鳝
面摊子的温度
伊面之词
世界在此碗中
意面配红茶
沧海笑过炒虾面
北京好饭炸酱面
芝麻酱拌面也不错
龙须面的讲究
凤鸣岐山和为贵
兰州没有拉面
居家抻面条
炮仗好吃不上火
尕面片给小姑尝
羊汤摊的副产品
餐车挂面三重奏
威武炒刀削
泼辣子捞面条
炒饼不能飞
一根刀砍面的风情
河南拉面是不是饭
安能辨我是米面
燃面不仅一把火
小面小有滋味
洞庭湖鱼的脸和面
大武汉小碗面
没有故乡的小刀面
山寨切面
从采石场到营养汤
哪个卖面郎独占花魁
归来吧,归来否
个人的饮食习惯,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所以这本关于吃面条的小书得以面世,首先得感谢我那会将面粉变成面条的妈妈。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是由其生长之地的气候、环境、物产以及人文社会变迁综合得来。中国是面条的故乡,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半碗面条,是为实证。大多数面条的基本原料是麦子,也有一些变种,比如米粉、薯粉之类,使用稻米、番薯等作物为原料。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大话方言》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的第一篇,就提到了中国南北的饮食习惯。并在后文中提及“麦”在古汉语中叫“来”,并以此推测“‘到’没准也有‘稻’的意思”。可见麦子稻子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久远绵长。中国北方人以面制品为主食,在过去的岁月里,平时以饼馒甚至窝头充饥,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遇到节庆,“高端食品”面条才会登场;南方人虽以稻米为主食,却也喜爱面条,视之为乐胃的点心。无论苏州人的头汤面情结,还是台湾人的担仔面精神,也都让人感到,面条这一寻常吃食,在中国绝非寻常物事,它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历史信息。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跟团旅游,在杭州楼外楼点了一碗螃蟹面,或许就是因为同桌不相识者的异样眼神,不久就离开了大陆;汪曾祺的祖父嘉勋老先生喜爱鳝鱼面,只因当年黄鳝价格低廉而少人食用。这些文坛掌故,恰应和了我个人所见所闻身边普通人的一些吃面故事。两相对照,感觉老去的只是岁月,而象征和谐与长寿的面条,依旧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云贵湖南,处潮湿温热之地,每一碗面条都离不开酸酸辣辣开胃祛湿之方略;山陕华北,庄稼以各类麦子为主,无论拉面、抻面和手擀机制的各类切面,每一碗面条都透露出对面粉本身的精工细作;江南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故而每一道面浇头都等同于一道精致小菜,完全可以用来佐酒。兰州的牛肉面、北京的炸酱面、武汉的热干面,乃至昆山的爊灶面,都可以说是所属城市的代表作,并且小小一碗面,汇聚了当地人的精、气、神乃至生活习惯、城市特征。特别是作为首都北京的炸酱面、芝麻酱拌面,与曾有首都之念大武汉的热干面,确有三分神似,实在引人遐思。西北拉面馆、沙县小吃牛肉面、苏州藏书羊肉面,乃至香港茶餐厅的港式意面,则几乎成了各个城市铺在全国各地的名片,引得有人爱屋及乌去诞生地实际探访。
麦子,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麦子制成的面粉,是不少国家人民主食的组成部分。在面条的故乡中国,吃面条象征长寿,吃面条象征和谐,吃面条象征有福。华北等地端出面条给贵客,象征友谊长青;西北等地端出面条给毛脚女婿,象征确认婚姻关系希望小两口爱情长久;西南等地端出一碗面条乃至米粉,象征对久远的北方家国的怀念;台湾人端出一碗面条,象征与大陆永难割舍的牵挂。唐朝时,长安女子杜秋娘面对情郎,只会作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简单的情话让后人解出不少歧义,如果她当年煮一碗汤饼以寄柔情,怕就不会生出这许多误解。而如今在上海,如果一位清汤挂面不施粉黛的年轻女子端出一碗上海著名的烂糊面,那全新的意蕴无非就是向帅哥你表白——爱我吧,Love me……。也有上海滩江湖大佬曾言,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
大多数时候,实实在在的吃食,比语言本身更生动有用。
据说明朝宗室朱舜水将面条制法带去了日本,可惜号称学习中国文化至深的日本人,至今还分不清手工拉面和手擀切面,一律称为“拉面”,所以其他种种技艺,特别是中国人和为贵的精神,所谓大和民族是否学到家,完全值得我怀疑。据说马可波罗将面条制法带去了意大利,后来,意面从意大利跨越大西洋传播到美国,又跨越太平洋传回中土。意面回到中国,让人感觉就像是一位有些异国情调的故人,亲切又特别…… 一本小书,怎可能让华夏面条面面俱到?几篇小文,怎可能说尽做面、下面、吃面以及面条之外的种种掌故?面条的道道,实在说不完。我在此只能斗胆推断,人类的未来有多长,面条的未来就会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