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孟斜阳著)(2)

2012-11-01 
本书是对李白一生中最具代表性诗篇的读解,也许更是一本励志之书,一本以诗疗心之书。真正使唐诗千古流传不衰的,是它蕴含的那种文化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人性精神。而李白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比其他盛唐诗人更像是诗人。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孟斜阳著) 去商家看看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孟斜阳著) 去商家看看

李白对谢安简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在《赠常侍御》诗中云:“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韦秘书子春》诗也有:“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在《送裴十八图南蒿山》一诗也有“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诗句。《永王东巡歌》里,身为永王座上宾的李白更是以谢东山自居:“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他甚至连谢公的鞋子款式和风流作派都爱模仿:“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李白的另一位偶像即是凭着一席锋利谈吐便退敌保国、功成身退的鲁仲连: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鲁仲连为战国名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则以三寸不乱之舌晓以利害,说动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联手之后,秦军只得撤军。七年后(公元前250年),燕将攻占齐国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惧不已,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鲁仲连却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建功扬名,何其辉煌;功成而退,又何其潇洒!这样的人生轨迹在儒道精神大行于世的时代,简直是无比完美的政治行为艺术。
在那力比多分泌旺盛的青春年少时代,光只是提起这些充满魅力的名字,也许就让少年李太白心跳加速,青筋暴突,斗志昂扬,恨不能放手一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实上,李白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贯穿了他漫长的一生。在他的笔下不止是谢安、鲁仲连,还有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有成功平叛的周亚夫,甚至有治水英雄大禹,有射落九日的后羿,等等。英雄救世的梦想常常让李白在儒道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反反复复,不得安顿。
最终,他却成为笑傲古今、超迈尘俗的一代诗仙。如同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歌德之于德意志一样,李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一颗文化巨星,一位不世出的诗歌英雄。
“那是一个呼唤天才而又产生天才的时代。”
可以说,李白是一个最富有创造激情与超越情怀的天才诗人,也是一个天真的赤子,钟情明月,自比大鹏,终其一生,不曾改变。他还是一位浪迹江湖、青衫磊落的飘逸剑客、游侠,一位喜好远足的“驴友”、旅行家,终生行走在大唐盛世的都市与山水之间。同时,他也是一名嗜好杯中物的酒徒,一位辩才无碍的纵横家,一个政治理想主义者,一位崇尚自然的道士,还是一个痴迷美色的风流男人。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内心应该是极其复杂的。龚自珍曾说:“儒、侠、仙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这个叫李太白的男人,如一颗耀眼的彗星扫过盛唐的天空,留下了彪悍的人生,绝世的风华。如果李白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人,我会向他的天才保持足够敬意。然后,我会选择王维和孟浩然为朋友。与李白这样的天才为友当然是快意的。但如果你本身没有足够的才情与气场,则常常会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扰动风云,谈吐间便令乾坤易色。历史的聚光灯无时不在追逐他的一举一动。被笼罩在这样的天才阴影下,滋味是不好受的。但是唐诗之国,太白当道,绕不过去就必须正视他,正视他不可一世的才华,张扬而犀利的个性,以及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强大气场。
如果活在今天,李白很可能就是一位落拓不羁、特立独行的混血摇滚歌王,一位以天地作舞台挥洒灵感与豪情的行吟诗人。也许,在乐队吹着萨克斯、敲着架子鼓的摇滚气氛里,聚光灯下的他会一手拎着个酒瓶子,一手抱着电吉它,冷冷打量着人山人海的观众席。此时,他就是领袖群伦的诗歌之神、摇滚皇帝,一举手、一投足立马就会引起全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是的,他的绣口一张,就能直指人心,振聋发聩。整个华人世界就会醉得醺醺然。
有时候我很困惑,李白真的是汉人吗?真的是那个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以当忠臣、做孝子为人生目标,以内敛谦逊的文化熏陶出来的吗?
李泽厚说,李白的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也有人说李白的诗就是一部精神励志书,透着十足的男人风骨。还有人说,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例外,一个奇迹,一个非典型的文化人物。
李白的天才与个性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就一如他的为人。而他的人毋宁说就是诗。他的人和诗原本就是一体的,他的文字无处不弥漫着他生命与个性的独特气息。他那元气充沛的诗就是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感(在他自己那里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个赤裸裸的雄性生命的自白。
而那些所谓浪漫主义、诗歌技巧之类的标签倒显得多余和文不对题。确实,自有孔孟以来,李白作为这样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一个虎虎生风的文化人格,的确太特殊了!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性为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他的诗思飘忽跳跃,大开大阖,语言极具爆发力与弹性,意象组合具有浓郁美感。杜甫作如是赞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晚唐皮日休曾这样评价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陈师道如是品赏:“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严羽则命之曰“飘逸”。
李白是不可模仿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盛唐只有一个。“李白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李白这样的儿子。”这个亘古未遇的盛唐也太需要李白了!也只有李白那傲岸不羁非常自信的思想性格,那平交王侯、平步青云的个性风采,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才能与这个特殊的时代相映生辉,各得异彩!没有李白,盛唐也顿失风采!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盛唐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它不仅曾经占据过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时空岁月,留下了辉煌的事功与胜迹,更深深烙进了我们民族记忆,渗透到文化的DNA里,一代代汉唐子孙的文化记忆里都有着它的流风余韵在无声地遗传。我们都是大唐的传人,我们的祖先都曾经从那个伟大梦境里走来。
如今,在宁静的夜晚,在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城市里,我在读李白,读遥远的大唐。透过那些诗意的文字,穿透厚重的千年岁月,与那遥远的古人神交,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他:月光下,一个人,一杯酒,一把剑,一丛花。
有道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在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当中,有两颗星星是用中国诗人的名字命名的,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李白。我们也来赶一回时髦,在李白的诗里穿越一把时空,神游盛世唐朝。让我们走近他,走近这个一身傲骨、豪情冲天的男人,从他的笔下寻找盛唐的个性气质,盛唐的风骨豪情,盛唐的精神。

文摘

卷一
白衣飘飘的少年

白衣少年: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少年李白的优美诗章,起首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令人印象深刻。闪动着对大自然风光的敏锐感受和清新自然的诗风。据说,这是李白传世诗篇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戴天山”。又因整体山势像一个巨大的“匡”字,所以又叫“大匡山”,在今天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吴家后山的最北边,与北川县桂溪乡毗邻。其方圆6000亩,主峰海拔高1270米。山上不仅溶洞错综复杂,植被也十分茂密。已然荒寂的道观、庙宇依稀布落在山间,给戴天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根据《李白生平年表》考证,李白青少年时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那时他经常登上戴天山,与山上道士一块儿品茗、谈经、对弈、吟诗。所以我想,写这首诗时,正是大唐开元初年,李白大概相当于今天高中生的年纪,还只是个十八九岁的翩翩白衣少年郎,正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少年李白敏感而多情,富有灵动而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对大千世界种种美妙物象投去的新奇而兴奋的目光。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诗的开篇即是一幅意境淡远、色彩明丽的山中早行图。
那位白衣飘飘的少年很早就上路了。大地还在黎明晨曦中沉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耳边只听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这少年迈着轻快的步子赶路,不知不觉天就已渐渐大亮。只见路边一树树绽放的桃花带着晶莹的晨露,在阳光下显得鲜嫩浓艳,惹人喜爱。深山里的这个早晨多么美妙!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写天亮之前在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眼中所见。一个“露”字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这少年一路走来,原来有桃花夹道相送,不觉心旷神怡。字句间似乎传来了桃花的阵阵清香,透露出少年新奇和愉快的心情。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少年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当快到道士住处时,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没,呦呦鸣叫,追逐嬉戏间惊异地注视着少年李白这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他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鹿性喜静,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树深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踪。同时也写出了道士所居环境的幽深、闲静,一派世外仙源的景致。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清幽虚静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象相承。
“溪午不闻钟”,道观在中午时分不闻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更暗示道士不在家。少年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醉心山水的少年这时似乎忘却此行的目的,兴味十足观赏起风景来: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里真像是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所。
“野竹分青霭”,说竹子生长的地方很高,道士居处地势耸拔,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一个“分”字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移而过的情景。“飞泉挂碧峰”,青翠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泻;由于用了一个“挂”字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情状。“分”、“挂”两个动词十分生动。
这里的优美景色使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赏风光毕竟不是少年李白此行目的。所以,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时,心情便又黯然了。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之地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李白心中怅然若失,回望来路只见云雾苍茫,那位隐居世外的道人不知仙踪何处。观外两三棵青松愈发苍劲,而少年李白只能倚松长叹。“愁倚两三松”,是以“两三松”写道观周遭环境的幽静闲雅、道人品性的孤直高洁。而松下愁倚的少年身影也在我们眼前晃动,生动可辨。我们能够感受到少年李白寻访道人不遇的孤寂与失落。
少年李太白只身上戴天山追慕高洁、寻访道士不遇的经历,正好像是他悲壮一生的预演:他满怀豪情,激流勇进,遭遇种种挫折也永不言弃。与他纵横大江南北、壮游一生相比,去戴天山的路也许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正是在这一小段路上,他初尝了人生的欢乐与艰辛,那苦苦不遇的世外高人,或许是他一直都在追寻、始终都无法接近的一个诱人的理想主义幻影。
从开篇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使满心欢愉之情风吹云散;“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尽管不遇,却意外地被美景吸引,略感慰藉;最后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陷入不遇的怅惘之中。
前人对此诗评价甚高,王夫之《唐诗评选》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吴大受《诗筏》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艺术构思之妙。
是的,“不遇”,岂只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他这一生的政治理想都是两个字:“不遇”。只是,他却与诗国的最高头衔“诗仙”撞了个满怀。
这首诗作于开元初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写这首诗时他大概只有十几岁,按年代划分的话,有人把这首诗当做李白比较出名的第一首诗,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首诗反映了李白早年的一些活动情况,他的人际交往和亦师亦友的人脉关系。更透露出仙道之学对李白早年的影响。
这首诗题目中的戴天山指的就是现在四川省江油市的大匡山,也叫大康山;山上有一个大明寺,李白很小的时候开始在这个寺院里面读书。“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现在看来,李白应当是属于那种多血质的个性,小时候尽管聪明却很顽皮。有一天趁老师不在,李白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寺院山林中玩耍。路过一条小溪边,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中拿着一根大铁棒,在小溪边青石上反复地磨来磨去。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就问道:“老奶奶,你这是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在磨针啊。李白“啊”了一声,诧异地问道:“老奶奶,这么粗的铁棒你要到哪能一年才能磨成针啊?”老奶奶这时停下手中的活儿,对李白说了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完后那老奶奶就不见了。传说那位老奶奶也是天上的一位神仙,专门下凡来点化他的。李白听老奶奶这么一说,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从此,他专心读书,博闻广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不断自我砥砺,积蓄能量,终成大器。
这件事历代都有记载。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写道:“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元代虞韶在《日记故事》中也有类似记载:“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一老妪磨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相关阅读:

我希望有什么人在远方等我:台湾美女主播的

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著)

金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曹显兵著)

2013肖秀荣考研书系: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