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孟斜阳著) | ![]() |
|
![]()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孟斜阳著) | ![]() |
卷一
白衣飘飘的少年
一
白衣少年: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少年李白的优美诗章,起首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令人印象深刻。闪动着对大自然风光的敏锐感受和清新自然的诗风。据说,这是李白传世诗篇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戴天山”。又因整体山势像一个巨大的“匡”字,所以又叫“大匡山”,在今天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吴家后山的最北边,与北川县桂溪乡毗邻。其方圆6000亩,主峰海拔高1270米。山上不仅溶洞错综复杂,植被也十分茂密。已然荒寂的道观、庙宇依稀布落在山间,给戴天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根据《李白生平年表》考证,李白青少年时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那时他经常登上戴天山,与山上道士一块儿品茗、谈经、对弈、吟诗。所以我想,写这首诗时,正是大唐开元初年,李白大概相当于今天高中生的年纪,还只是个十八九岁的翩翩白衣少年郎,正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少年李白敏感而多情,富有灵动而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对大千世界种种美妙物象投去的新奇而兴奋的目光。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诗的开篇即是一幅意境淡远、色彩明丽的山中早行图。
那位白衣飘飘的少年很早就上路了。大地还在黎明晨曦中沉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耳边只听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这少年迈着轻快的步子赶路,不知不觉天就已渐渐大亮。只见路边一树树绽放的桃花带着晶莹的晨露,在阳光下显得鲜嫩浓艳,惹人喜爱。深山里的这个早晨多么美妙!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写天亮之前在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眼中所见。一个“露”字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这少年一路走来,原来有桃花夹道相送,不觉心旷神怡。字句间似乎传来了桃花的阵阵清香,透露出少年新奇和愉快的心情。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少年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当快到道士住处时,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没,呦呦鸣叫,追逐嬉戏间惊异地注视着少年李白这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他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鹿性喜静,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树深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踪。同时也写出了道士所居环境的幽深、闲静,一派世外仙源的景致。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清幽虚静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象相承。
“溪午不闻钟”,道观在中午时分不闻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更暗示道士不在家。少年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醉心山水的少年这时似乎忘却此行的目的,兴味十足观赏起风景来: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里真像是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所。
“野竹分青霭”,说竹子生长的地方很高,道士居处地势耸拔,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一个“分”字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移而过的情景。“飞泉挂碧峰”,青翠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泻;由于用了一个“挂”字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情状。“分”、“挂”两个动词十分生动。
这里的优美景色使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赏风光毕竟不是少年李白此行目的。所以,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时,心情便又黯然了。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之地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李白心中怅然若失,回望来路只见云雾苍茫,那位隐居世外的道人不知仙踪何处。观外两三棵青松愈发苍劲,而少年李白只能倚松长叹。“愁倚两三松”,是以“两三松”写道观周遭环境的幽静闲雅、道人品性的孤直高洁。而松下愁倚的少年身影也在我们眼前晃动,生动可辨。我们能够感受到少年李白寻访道人不遇的孤寂与失落。
少年李太白只身上戴天山追慕高洁、寻访道士不遇的经历,正好像是他悲壮一生的预演:他满怀豪情,激流勇进,遭遇种种挫折也永不言弃。与他纵横大江南北、壮游一生相比,去戴天山的路也许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正是在这一小段路上,他初尝了人生的欢乐与艰辛,那苦苦不遇的世外高人,或许是他一直都在追寻、始终都无法接近的一个诱人的理想主义幻影。
从开篇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使满心欢愉之情风吹云散;“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尽管不遇,却意外地被美景吸引,略感慰藉;最后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陷入不遇的怅惘之中。
前人对此诗评价甚高,王夫之《唐诗评选》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吴大受《诗筏》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艺术构思之妙。
是的,“不遇”,岂只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他这一生的政治理想都是两个字:“不遇”。只是,他却与诗国的最高头衔“诗仙”撞了个满怀。
这首诗作于开元初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写这首诗时他大概只有十几岁,按年代划分的话,有人把这首诗当做李白比较出名的第一首诗,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首诗反映了李白早年的一些活动情况,他的人际交往和亦师亦友的人脉关系。更透露出仙道之学对李白早年的影响。
这首诗题目中的戴天山指的就是现在四川省江油市的大匡山,也叫大康山;山上有一个大明寺,李白很小的时候开始在这个寺院里面读书。“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现在看来,李白应当是属于那种多血质的个性,小时候尽管聪明却很顽皮。有一天趁老师不在,李白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寺院山林中玩耍。路过一条小溪边,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中拿着一根大铁棒,在小溪边青石上反复地磨来磨去。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就问道:“老奶奶,你这是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在磨针啊。李白“啊”了一声,诧异地问道:“老奶奶,这么粗的铁棒你要到哪能一年才能磨成针啊?”老奶奶这时停下手中的活儿,对李白说了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完后那老奶奶就不见了。传说那位老奶奶也是天上的一位神仙,专门下凡来点化他的。李白听老奶奶这么一说,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从此,他专心读书,博闻广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不断自我砥砺,积蓄能量,终成大器。
这件事历代都有记载。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写道:“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元代虞韶在《日记故事》中也有类似记载:“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一老妪磨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