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梦境人生:荣格传(黄秀丽著)(2)

2012-10-22 
《梦境人生:荣格传》编辑推荐: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性格类型和潜意识理论,他一只脚在西方,一只脚在东方,既是一个科学家,又广涉哲学、文学、炼金术、占星术、东方宗教,曾追随弗洛伊德,又与之分道扬镳,一度与纳粹主义纠缠不清.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梦境人生:荣格传(黄秀丽著) 去商家看看
梦境人生:荣格传(黄秀丽著) 去商家看看

显然,老荣格身上富于激情和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到了他的孙子卡尔。荣格虽然性格内倾,但对生命本源强烈的探索冲动贯穿一生,这一点不能不说来自祖父的遗传。
另一个对荣格的影响是:当时有一个传言,称老荣格是歌德的私生子。虽然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恶作剧的谣言,但是这件事给他的孙子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荣格一生钟情于歌德,而且将浮士德作为他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荣格的外祖父塞缪尔?普里斯沃克则是个奇异的人。据说他可以同鬼魂沟通。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在书房里放着一张椅子,以便召唤她的灵魂。母亲家族很多人都具有通灵能力,这一点也遗传到荣格身上。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可以想见幼小的荣格的模样。这是个敏感又孤独,又大胆的孩子。在荣格出生六个月时,一家人搬到莱茵瀑布边的洛枫堡,那时,父亲被任命为这个教区的牧师。他在洛枫堡住到4岁。作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没有玩伴,总是一个人孤独地玩耍。花园、洗衣房、瀑布、教堂、城堡,这就是他周围的一切。
4岁的时候,全家人搬到巴塞尔附近的村庄小惠宁根,情况并没有好转。他的妹妹直到他九岁时才出生。在这之前,他都是一个人,即使是玩着男孩子的游戏,用砖头砌塔,再毁灭,在本子上涂上很多战役画面,也是一个人完成,不喜欢别人打扰。
荣格幼时有一位朋友叫做阿尔贝特?奥里,那时他的父亲也在莱茵瀑布附近的地方当牧师,两个父亲都希望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然而“卡尔却无动于衷,他坐在屋子中间,独个儿玩着一个小木滚球,对任何人都置之不理”。
荣格有时候也会叫奥里去捉弄他的表弟,“这男孩抱怨不干时,荣格就会开心地发出一阵印第安人那样的狂放的笑声”。
在荣格幼年时留下的照片上,那双略带忧伤的大眼睛和腼腆的微笑看起来更像一个女孩。
从小,他就是一个极端内倾的人。是荣格,首次将人的心理类型分为外倾、内倾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交互而成的八种心理类型。内倾的人,常常从内心的隐秘世界中发掘资源,思考、情感的产生不依赖外在环境的给予。
当然,这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的荣格,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个世界有梦、有幻觉、有鬼魂。他并不以为稀奇,也不感到害怕。他经常看到母亲的房间里,有无头人飘出来;有一次他假性哮喘发作时,金色的天使也飞到了他身边。
他有时会陷入庄周梦蝶似的追问。他们家的花园里有一堵墙,墙的前面有一段斜坡。他常常坐在墙上胡思乱想。先想到自己这个“我”:我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然后想到石头这个“我”: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坐在我上面。这个“我”到底是哪一个呢?是坐在石头上的这个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石头和他的神秘关系令他着迷。
对荣格来说,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的童年时代是永恒的。它属于黑夜,神秘、自然而然。然而,他却不能永远在这个世界徜徉,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感觉到自己被强行拉出了这个世界,如同他在晚年回忆录《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描述的那样:“坠入不断滚滚向前的时间中,越走越远。那个世界的拉力是那样强大,我只能粗暴地把自己拽走,以免失去对未来的控制。”
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他经历的就是这个“强拉”的过程。那时的他,并不清楚那个夜晚的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一直试图弄懂的秘密。
6岁那年,荣格上了小学。班级里有农民、渔夫的孩子。他是牧师的儿子,他学过拉丁文,他和这些孩子不同,他不属于这些孩子的阶层。他第一次感到了白天的、外在世界与黑夜的、内心世界的对抗。那时,有一个农民的儿子,经常欺负荣格,讽刺他耽于幻想的性格。那个孩子辍学之后,才减轻了荣格的苦楚。
即便是这样,他仍然喜欢上学。长期的孤独使他渴望走入这个新的世界,渴望和同类发生联系。他越来越感到那个白日世界的美,那里“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那是一个很大的,充满吸引力的外在世界。然而他又觉得这个世界是含混的,甚至暗含敌对的,这些孩子强迫“我和我自身分离”。
生命为何如此古怪?白天的世界需要和自身分离,因此无论多么美好他都听得到黑夜的世界的召唤;回到黑夜的世界安全舒适,然而有一种动力驱使他必须走出黑夜的世界。他在二者之间进退两难,他被拉锯,他不知道去哪里好。
10岁那年,他无意识地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当时的他,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他用尺子刻了一个两英寸高的小矮人。小人穿着礼服、高帽、黑靴,很神气。铅笔盒就是床,小人躺在里面,盖着羊毛大衣。他还在莱茵河边找了一块光滑的长方形黑石头,涂上水彩,装进了铅笔盒陪伴小人。铅笔盒被荣格悄悄地藏在阁楼上,那个阁楼是禁止人进去的。
对这个敏感多思的孩子来说,家庭生活的氛围很少让他感到幸福。父亲脾气暴躁,母亲病情沉重,两人长期分居。他很小就知道,父母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在当时的瑞士,避孕是一件可耻的事,大多数家庭都有成群的孩子,而荣格家的孩子少得可怜,直到他9岁,妹妹才出生。父母的关系可见一斑。
每当他心情低落时,他都会想到那个小人和石头。小人和石头具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总是能将他的烦恼一扫而光。这个小人的存在,使他拥有了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能够对抗不那么让人愉快的现实生活。隔几个星期,他还会爬到阁楼上去,看着小人和石头,把写满字的纸片放进去。那些字,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其中的含义。每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是多么愉快。这真是一个庄严的仪式!
小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幼小的荣格不会知道,他做着这一切,只不过是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三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对炼金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到有关灵魂石的传说时,猛然想起了小人和石头,才明白小人是一个披着斗篷的小神。原来,他当年的行为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古代的心理因素在他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了他的心灵,并通过仪式,帮助他稳稳地站在了两个世界中间,而不至于被两个世界撕裂。
11岁那年,荣格进入了巴塞尔大学读预科。这个乡下孩子得以走进城里,见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很繁华,充满诱惑又令人畏惧。他的分裂越发严重了,平生第一次,他发现了竟然有两个“我”。
第一个“我”是个学生,无比普通的学生。出生于贫穷的乡村牧师家庭,瘦高、形单影只、落落寡欢、天分中等,心比天高。还有一堆的缺点,自卑、幼稚、自私自利、好虚荣、敏感、懒惰。
这个学生是活在白天的,活在大城市里的。他是多么矛盾啊,他渴望在大城市里寻找到一席之地,然而渴望越强烈,他的表现却越不好。他太贫穷了,其他同学的富有对他来说是个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讲着文雅的德语和法语,住着大房子,出行有豪华马车,还经常讨论去阿尔卑斯山度假的情景。而他呢?他当然不能去。他的鞋有洞,他的袜子湿了也不能换。羡慕、嫉妒,一波一波的情绪袭来,后面跟着的是对这种情绪的恐惧。
他的老师似乎也对他有偏见。他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他以为可以拿到九十多分甚至一百分。他在等老师提到他的名字夸奖他。他等了很久,老师把其他的作文都评点完了,说,荣格的文章本来可以得一百分,“但不幸的是,这却不是他写的。你从哪里抄来的呢?你给我坦白!”
荣格气得肺都炸了,大声抗议,老师却始终不信,甚至威胁他:“如果我查出你确实抄袭了别人的,我一定把你撵出学校。”在同学们怀疑、嘲笑的眼光中,荣格再次感到了这个世界的可怕:充满了邪恶和不义。
他在学习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他弄不懂数学,不明白为何数学要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为什么数字应该由声音来表示?人们也可以用苹果树来表示a,用盒子来表示b,用个问号来表示x。”更令他恼怒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如果a=b,b=c,那么 a=c”。a 和b的意思完全不同,怎么可能相等呢?这不就是“太阳=月亮”、“猫=狗”吗?对这一细节,荣格到83岁还记忆犹新。他说,他一辈子也没搞懂数学原理,当年他能通过考试,纯属因为他记忆力惊人,将数学符号变成图画记下来。
据他的朋友阿尔伯特?奥里回忆,荣格在数学上就是一个白痴。而这一点遗传于他的祖父。
他在绘画上本来很有天赋,却因为不愿意在老师要求的范围内临摹作画,而遭到失败;他长得又高又壮,体育却很差。好多次跌伤,使他对体育极端厌恶,莫名其妙地对自己的身体怀有一种羞怯。
除了拉丁文老师,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反应迟钝。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亚伯拉罕大爹”。
童年那个永恒的世界似乎离他越来越远,眼前这个世界又那么不令人顺心。终于,在12岁那年夏天,他的晕厥病发作了。那是一个中午,他上完课后站在大教堂广场等同学。另一个男孩突然推了他一下,他倒地时头撞到石头上,几乎失去知觉。从此他患上了昏厥症,只要必须返回学校,以及父母让他做功课,他就会昏厥。
这次晕厥,让他重新成为那个坐在石头上追问“我是石头,还是石头是我”的世界里。“游荡、收藏东西、阅读、玩耍”,整整六个月没有上学。
然而,那个逃避了的可鄙的年轻穷学生“我”并不甘心。这样的无忧无虑,并没有让他觉得找到真正的幸福,尤其是听到父亲请来的医生诊断他为癫痫时。他知道自己并没有患上癫痫。“我是从自我中逃脱开来”。这道亮光从头脑里闪过,他忽然意识到,这“自我”,是决计逃不开的。
他立刻拿起了一本拉丁语法书读起来。他要振作起来,他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以前他一拿起语法书头就会发昏,然而这道亮光之后,他没有松懈,依然坚持看,过一会儿头就不昏了。这样坚持越久,他“治好”了自己的昏厥病。
这是一次令他羞愧的经历。他知道是自己一手导演了自己的疾病。而这一经历,又成为将来他从事精神病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
昏厥病好了之后,在一次从学校到巴塞尔的途中,他突然感到,“现在我是我自己了。在此以前我也存在着,但只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而现在则是我发生在我身上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在第一人格之外,还有一个“我”存在!
故事发生在卢塞湖畔,他应邀到朋友家度假。他在湖里胡乱划船,主人十分不满。在两人的争执过程中,他忽然感到,对面那个发怒的成年人并不可怕,他以一个有职位有尊严的老人的面目面对那个人,他对自己受到的侮辱感到怒不可遏。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发现,这个老人生活在十八世纪,穿着扣形装饰鞋、戴着白假发、驾着辆带有凹面后轮的轻便旅行马车。
他的感觉十分强烈。当他看到一辆十八世纪的马车,心中有一个声音:那是我的;看到姨妈家十八世纪的两个雕塑小人,穿着扣形装饰鞋,他就知道,那衣服和鞋子是他以前穿过的!
第二人格的出现,令不到12岁的荣格内心充满疑惑。第一个问题是,这个人是谁呢?是不是歌德?那时有一个传说,称荣格的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荣格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趣味低级的传言,然而他并不否认,这个“我”与歌德很相似。他甚至认为,歌德就是他精神上的教父。几年后,他开始阅读《浮士德》,这本书是他通往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要桥梁。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我”从哪里来的呢?他并不清楚,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这个“我”是和童年那个世界相连的。那个夜晚的,精神性的,神秘的世界,那是个超时空的存在。
是不是真的有超时空的存在?那个超时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很快,借助第二人格,他直接经验到了上帝,令人惊恐地,极不愉快地见到了上帝的“真面目”。

相关阅读:

英语(1)和英语(2)均适用(王江涛著)

十天突破雅思写作(剑8版)(慎小嶷著)

2012-2013年中国年度最佳中考满分作文特辑

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麦坚著)

三十六计(佚名著)

美国海豹突击队格斗教范:一击必杀(黄涛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