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 | ![]() |
|
![]() |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 | ![]() |
《重说中国近代史》编辑推荐:真实的历史,只能由真诚的学者完成!
最有料的大学历史课,从大学校园流行出来的近代史!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中西两种体系
中国的抵抗
第二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第三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续)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传统历史缔造的两个神话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讲 帝国古老命题新解
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洪秀全创教史
太平军起义
太平军的问题
第五讲 帝国古老命题新解(续)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关于太平军的几个问题
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同光中兴”
第六讲 从自强到变法
洋务运动的起因
洋务运动的开展
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未必是场失败运动
第七讲 从自强到变法(续一)
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第八讲 从自强到变法(续二)
戊戌维新的贡献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
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第九讲 义和团运动
民教冲突的产生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第十讲 义和团运动(续)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的特点
东南互保
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第十一讲 清廷的新政
新政的成就
预备立宪
废除科举
满族亲贵收权
第十二讲 辛亥革命
革命的发生
会党的特点
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这个人
第十三讲 袁世凯的悲剧
共和体制的问题
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对峙
袁世凯的悲剧
第十四讲 黯然北洋
段祺瑞与黎元洪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南北交战
第十五讲 众说纷纭的“五四”
白话文运动
五月四日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五四运动的影响
后记
附录: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这本小书,实际上是我的近代政治史讲稿,由我的几个学生根据录音整理出来,最后由我定稿。其中,秦长俊作用最大,其次是路阳,汪吉庶也参与了一章的整理。没有他们,这本小书根本无法问世。当然,我还应该感谢本书的策划,如果不是她的建议,她的督促逼命,这本书连影子都不会有。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的一个朋友曾提过一个很好的比喻: 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们是离不开它的。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其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很多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常人的是非和真伪角度来看,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上这种政治课的时候,大家都兴趣不大,经常睡觉或者看小说。但别看上课的时候不以为然,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它影响,一到在网上谈某些事情的时候,只要涉及历史,就不知不觉地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这就令人很困惑。
我国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会回到哪儿去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以往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三种惯常的态度。在此,请允许我打个不严谨的比方。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圆明园那几个水龙头能卖出天价来,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在作怪。那几个水龙头怎么可能是英法联军抢走的呢?当时圆明园珍宝如山,英法联军会抢这几个按照西方的模式做出来的喷头吗?它们十有八九是在这个园子废了以后,被中国人弄到外边卖掉的。卖出去也就是当个摆设,当时仨瓜不值俩枣,现在却卖给华人,卖到几千万,可见国人这种怨妇心态已经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