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陶涵著) | ![]() |
|
![]()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陶涵著) | ![]()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中国百年最受瞩目的传记作品,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以2006年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为素材写的传记,紧扣时代、贴近人物、血肉丰满。此书揽获海内外各项大奖!
客观:第三方视角。陶涵是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他以异邦人的身份,既沉潜于中国历史之中,又超脱于中国历史之上,摆脱中国原有党派、政团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利益需要。
权威:《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第一本完整引用蒋介石日记的传记。不是自传胜似自传。本书完整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去世,88年神秘而复杂的一生。陶涵亲赴胡佛研究所,是利用蒋介石日记为其做传的第一人。日记坦陈个人心迹,直视内心,学界认为是“旷古绝今的历史宝藏”。
深入:《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对材料的掌握史无前例。陶涵遍访蒋氏故旧、同僚和部属中的健在者,熟悉美国政情,历访美国军政要人,查阅大量机密档案。对那一时期的中美,包括台美之间复杂关系的了解与深入前无古人。其广阔深远的国际关系视角、对历史语境的还原无人能及
颠覆:《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改以往对他残暴古板的评价。他年少风流,却对美妹情有独钟;他军功显赫,却最后一败涂地;他脾气极坏,却偶尔伤感哭泣。全面呈现复杂矛盾的蒋介石,展现政治家的人性与人情。
有温度: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刻下现代中国艰难转身的每一瞬间。西安事变是否真的改变了历史?抗日问题,他究竟有怎样的抉择?蒋介石与宋美龄琴瑟相和,俩人政见相左时他如何抉择?蒋介石遭遇尼克松背叛,失望无奈中他作何选择?有温度的笔墨,再现历史细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作序,史景迁推荐!
陶涵拿新史料为基础,以全新观点诠释蒋介石不凡、长寿的一生,并且对蒋的动机和行为提出具争议但让人信服的新解读。此一生动活现的论述,将会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权威之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黎安友
透过蒋介石日记的慎选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蒋介石的个人特质。日记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军事局势的生动细述,他让我们更贴近这些还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种程度上,陶涵在蒋介石与他置身的世界之间建构了更具个人感性的连结。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
本书以蒋介石为线索,揭示了那一时期中美(包括台湾地区和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这一方面史料和史实的开拓、挖掘来说,其深入程度,大大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本同类著作。我以为,这是陶涵先生此书的最大成就,也是其贡献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 杨天石
蒋介石非但不是无能,反而是有远见,训练有素而且精明的策略家。他精准预测了许多政治事件,其所在高度更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家难以超越的。
——华盛顿邮报
这本由哈佛大学出版、陶涵执笔的迷人传记让我们看到,过去对蒋介石和国共内战的传统观点是扭曲不实的。这是第一本充分运用蒋家档案的蒋传,其中包括蒋的亲笔日记。书中呈现的是一个微妙有远见的思想家。
——《经济学人》
陶涵并未隐藏蒋的残暴和外交上的失败,他尊敬蒋介石是因为意识到,蒋以合理的手段统治一个几乎无法被驾驭的国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国顾问,蒋更了解他的敌人们。
——《出版人周刊》
作者:陶涵(Jay Taylor) 译者:林添贵
陶涵(Jay Taylor),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通晓中国事务。曾任职美国驻台北使馆,负责政情报告与分析;美国与中国建交后,任美国驻华(北京)大使馆政治参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现为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天石推荐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第二章 北伐与内战
第三章 南京年代
第二部 抗战
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第五章 蒋介石和他的美国盟友
第六章 中国战区
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第三部 内战
第八章 妄想胜利
第九章 大失败
第四部 岛屿
第十章 荒漠甘泉
第十一章 管理保护人
第十二章 换档
第十三章 尼克松及晚年
上卷注释
下卷注释
杨天石
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陶涵先生原在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工作,退休之后,成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应哈佛大学出版社之邀,正在撰写蒋经国传记。为此,他不远万里,到北京来访问我。我们一起交谈过。我还陪他去访问过蒋经国当年的亲信贾亦斌先生,还曾联系奉化的朋友,为他在溪口开过一个座谈会,调查蒋经国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状况。当时我曾想,蒋经国留学苏俄的那一段很重要,陶涵先生大概不懂俄文,怎么办?没想到,有一次在台北见面,他却已经和中研院近史所的俞敏玲女士相处得很熟,谈话中,口口声声“敏玲”、“敏玲”。俞女士留学莫斯科多年,那时,正在帮助陶涵先生收集蒋经国留苏时期的资料。那一次在台北,我还了解到陶涵先生正在广泛访问蒋经国当年的故旧和同僚。我对陶涵先生的研究精神和方法都很赞成。后来,蒋经国传出版了,在西方学术界评价颇好。哈佛大学出版社要他继续写蒋介石传。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既为他高兴,又颇为他担心。蒋经国去世未久,故旧、同僚存世者颇多,广泛访问可以抢救记忆,掌握一些难见于文献记载的口述资料,为著作增色。但是,蒋介石的故旧、同僚却大都已经逝去,留存的文献资料则浩如烟海,难以尽读,陶涵先生阅读中文的能力不是很过硬,他为了参考和引用的准确,利用中文文献时常须请中国专家先行翻译成英文。写蒋介石传,要读的资料实在太多。行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陶涵先生的《蒋介石传》又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方学术界仍然评价很高,并且很快在台湾出了中文版。
一部历史著作能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独具的特色。或以史实,或以观点,或以文字。陶涵先生为写作《蒋介石传》,尽其所能收集、阅读、研究了相关文献资料,也访问了蒋氏故旧、同僚和部属中的健在者。美国胡佛档案馆的蒋介石日记开放后,他又迅速前去阅览。蒋介石日记,用文言、毛笔,以行书书写,没有标点,年龄大一点儿的中国学者读起来顺畅,年轻一点儿的中国学者读起来就会碰到一些疙瘩;对于外国学者说来,困难会更大,然而,陶涵先生仍然勇敢地走进了胡佛档案馆的阅览室。据斯坦福大学的朋友告诉我,陶涵先生为了理解准确,曾邀请中国研究生帮助,慎重选择,慎重翻译,因此,本书利用了大量蒋介石的日记资料,可以说,他是利用蒋介石日记为蒋介石写传的第一人。
陶涵先生是美国人,长期在美国外交部门工作,熟悉美国政情,他利用这一优势,查阅了美国的国家档案和保存在美国的若干中美政军要人,如宋子文、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等人的文献,也研读了许多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因此,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而不是肤浅地了解蒋介石在美国的史料及其相关研究状况。中美关系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抗战开始以后,中美关系日益密切。政要、军要之间交往频繁,美国政府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的各个层面。可以说,不了解中美关系史,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1949年国民党迁台,这以后,台湾领导人和美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可以说,不研究那一时期台湾领导人和美国政府的往来,就无法阐释台湾1949年以来的历史。陶涵先生的书,以蒋介石为线索,揭示了那一时期中美包括台美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这一方面史料、史实的开拓、挖掘来说,其深入程度,大大超过了前此的任何一本同类著作。我以为,这是陶涵先生此书的最大成就,也是其贡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