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 |
 |
|
 |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101665
·条形码:97871051016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论丛,经典学术对话丛书: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内容简介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收录了海内外十多位专家学者在西南地区长期从事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或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访谈,体现出当今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普遍关怀的形势下,人类学西南研究在中西交流、范式更替等方面反思的过程。
作者简介 彭文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推荐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论丛,经典学术对话丛书: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目录 序
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专访
学术与学会的里程——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展
跨越边际与自我的足迹——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王富文教授专访
反思历史与关怀现实的学者——著名历史学与民族学家王明珂教授专访
走进人类学的历史学家——美国著名清代边疆史、历史人类学家苏堂栋教授专访
学科关怀与学术思想传承——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专家王建民教授专访
多维视野中的人类学西南研究——跨越学科边际的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
回归地方再思田野——扎根基层的人类学者翁乃群教授专访
被中国西南所吸引的人类学者——美国三一学院那培思博士专访
“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美国斯坦福大学墨磊宁博士专访
文学与人类学漫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乐钢教授专访
从“物之质”到“物之文”——西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张建世教授专访
西南研究答问录——徐新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彭文斌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
后记
……
序言 人类学或民族学区别于其他的学科有两大特点,一为田野调查,二为民族志的写作,田野调查为民族志写作的资料基础,民族志的写作和出版则为田野过程的成果再现。在从实践到文本的过程中,对被研究群体成员的访谈始终是人类学田野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尽管从马林诺夫斯基时代起,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被提倡为田野工作的主导范式,风靡整个人类学界,但在这一概念中,访谈是无需彰显的技术性基础,参与式观察与跨语际交流的访谈结合才是研究者获得异文化群体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基本工具,它们不仅界定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使之具有较浓厚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色彩,也使人类学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边远/边缘群体的研究中,具有更贴近于当地文化与社会生活、相对客观与真实的实践性知识。
作为田野基本技术的访谈,无疑也承载了人类学走向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普世性“(universal)与“特殊性”(Particular)的问题。人类学以亲属制、宗教、礼仪、族群文化等事象研究人类文化的普遍性或地方性和多元性,在“结构”(structure)与“实践”(praxis)之间寻求诠释的平衡,共性和个性的哲学命题,也构成人类学学科的经典问题。作为人类学方法的田野工作,如参与式观察或访谈,是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类学或民族学的通用范式,与此同时,因国家文化历史进程的差异,访谈等人类学方法在区域性学科发展史上也呈现出差别。
文摘 插图:

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专访
一、中国西南研究回顾
彭文斌:首先,我们请郝瑞教授简单介绍一下,自1988年来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内地西南地区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文化展示和地方发展项目等情况。
郝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第一次接触中国内地的西南地区,是从你刚刚提到的1986年那次对西南民族学院的访问开始的。当时华盛顿大学派出了一个访问代表团,先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后来去了成都的西南民院,还有昆明的云南民院。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中国的西南地区产生了兴趣。1987年我又去了一次成都,那一次主要是和四川大学的童恩正老师协调一些科研工作和合作项目的事,那时候童恩正老师有一个课题叫做“西南丝绸之路”,这是国家“七五”期间的课题,获得了在当时来说比较多的课题经费,有好几万元人民币。那时我也已经有了一些计划,想把自己的研究范围从台湾拓展到中国内地来,特别是中国内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我也不知道我是要到中国的西南地区还是西北地区,不过我看中国的西北地区多是牧民,他们都要骑马,我怕骑马对身体不太好,所以我选择了到西南地区。到西南地区,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能做像我在台湾地区一样规模的研究项目,当时我主要是想看中国人的家庭受到了工业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影响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变迁。其实,那个时候,关于族群问题和认同问题,我几乎没有听说过,就更不要说感兴趣了。所以我第一次真正地进行实地调查是1988年在攀枝花,那次是通过童老师的一些朋友关系,由当时攀枝花文物管理处的邓耀宗处长帮我联系的。
后记 本访谈文集的出版,起源于近年来系列与西南人类学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2007年,为配合“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Crossing Borders and Paradigms:Anthro—pology of Southwest China Reconsidered)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理古城召开,会议召集人王铭铭、杨正文和彭文斌商定,由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学术采访团队,在会议期间,由彭文斌领队,对应邀参会的一些海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专访,与会议的相关主题讨论结合起来,从多个层面促进中西对话和西南区域人类学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此次大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后,西南研究学者的专访仍继续进行,相关资料被陆续整理出来,相继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专栏发表。本访谈录所收录的访谈文章,大多源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间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专栏,经编者汇编后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本访谈录的出版,得到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基金的资助,西南民族大学的杨正文教授和张建世教授对访谈录的出版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怀,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著名民族学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先生,对西南研究学者群的专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南人类学专栏”,以及本访谈文集的出版都曾提出过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