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孟宪实读史漫记

2010-07-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孟宪实读史漫记 去商家看看
孟宪实读史漫记 去商家看看

 孟宪实读史漫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7295422/9787807295426
·条形码:97878072954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师讲史系列
·图书品牌:北京凤凰天下

内容简介 《孟宪实读史漫记》内容简介:在历史阳光的照射下,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特权。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只有回归历史,才会获得与人平等的地位。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人人平等是自由的底色。受尽冤屈的小人物,历史可以为他平反。王侯将相,丧失了平生的权力依仗,与平民同等。即使是帝王,在历史自由的天平上,也不得不接受平等原则的审判。
历史是资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开发,自由索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但是作为一种职业,绝大多数的人会跟历史研究绝缘。不论历史发生多少变化,不论你能细数多少古今的不同,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性与人情,人生与社会凡此等等的问题,总会不分昼夜地来纠缠你,考验你的耐心,折磨你的心智。阅历成了制胜法宝,因为阅历积累经验,经验生成智慧,但是人性的底蕴才是人人获得审判权力的根基。不论如何分类,人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由的尺度,人人有权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测量历史。即使技术掌握有所不同,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下,人人得以自由。现实世界的羁绊无所不在,回归历史就是回归自由。
作者简介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在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领域学有专长,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史。他强调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以专业史学家的眼光,用最通俗的方式讲述历史。不仅着力于讲述的生动有趣、知识的准确翔实,更把传达“历史的意识”作为首要目标。是在通俗性和专业性两个领域都备受推崇的作者。
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孟宪实讲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2008年4月主讲《唐高宗的真相》。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媒体推荐 说实在的,当孟君初次在电视上亮相时,我一方面为他高兴,一方面替他着急,因为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带有几分怯羞,我知道,他还受着双重束缚,一是考据学的束缚,那是良知的束缚;一是内心里诗意的束缚,那是良心的束缚。有了这两重束缚,我反倒放心了,孟君毕竟是孟君,与他们都不一样,书生本色还在啊!那是他的“金不换”。他将一个又一个学术问题放到书里,用纯粹的口语娓娓道来,如盐溶于水,不露专业的痕迹,所以能引人入胜。
  ——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孟老师讲述的历史,平易的语气中透着历史的突兀;简易的文字中蕴涵丰富的思考。有深度、不乏味,敬之仰之啊!”
  ——网友“紫敏”
“读(孟老师讲的)历史就好像破案一样,时而山雨欲来,时而扑朔迷离;时而险象环生,时而又山重水复。在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接近真相,守得云开的一天。历史真的无用吗?不,它是过去通往现在,甚至是未来的道路。我们始终都在路上……”
  ——网友“我欲成仙”
“想不到孟老师写历史也能写得如此的诗情画意!我都已经觉得你是在用一种诗人的胸怀在研究历史。我甚至都已经感觉到吐鲁番的历史就是你眼中的多情女子,让你对她钟情不已!是吧?”
  ——网友“姑苏雨蝶梦飞”
编辑推荐 《孟宪实读史漫记》:名师时史系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生猛春秋
生猛春秋
春秋笔法
故国之思
晋国的兄弟之争
亲情与政治
大义灭亲
宋督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吗?
齐襄公私通事件
父亲和丈夫谁亲?
如此父子
为了女人的战争
看谁脾气大
妖由人兴
庆父之乱
可爱又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与《司马法》
人为食亡?
晋灵公该不该死
陈灵公之死
崔杼弑君
父亲抢了儿子的大位
小人挖坑

第二章 大唐风采
暴动是怎样开始的?
晋阳:梦开始的地方
文质彬彬说唐代
玄武门之变惊心动魄的一幕
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
玄武门之变1383年纪念
大唐贞观时代小人物的幸运
唐太宗的“别宅妇
太宗托孤的真相
秀外慧中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不幸童年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亲密战友
长孙皇后:一个让唐太宗痛哭的人
长孙皇后的心病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殿下的早年生活
李治的太子之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太子殿下真的很孝吗?
武则天的危险时刻:皇后武则天与外甥女争风吃醋
“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
李义府真的是武则天的人吗?
魏征进谏的制度性缘由
唐太宗平定高昌之战
玄奘和他的恩人麴文泰

第三章 鲜活敦煌
与敦煌命运相关的人物们
费心费力的罗振玉
最初敦煌学:中日之比较
唐宋时期的敦煌生活
漫说吐鲁番出土文书
安周兄弟与高昌文化
帝国的节律——从吐鲁番新出历日谈起
龟兹王绛宾

第四章 激扬论史
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传统的?
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异同
李斯:上蔡小吏还是帝国丞相?
科举制是千年痼疾吗?
废除科举的过程
废除科举的思想运动
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国鼎立”——以武则天研究为例
附录
孟宪实:思潮逐次过,思想沉下来
孟宪实:专家不会胡说历史
后记
网友赞语
……
序言 历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
在历史阳光的照射下,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特权。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只有回归历史,才会获得与人平等的地位。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人人平等是自由的底色。受尽冤屈的小人物,历史可以为他平反。王侯将相,丧失了平生的权力依仗,与平民同等。即使是帝王,在历史自由的天平上,也不得不接受平等原则的审判。
历史是资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开发,自由索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但是作为一种职业,绝大多数的人会跟历史研究绝缘。不论历史发生多少变化,不论你能细数多少古今的不同,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性与人情,人生与社会凡此等等的问题,总会不分昼夜地来纠缠你,考验你的耐心,折磨你的心智。阅历成了制胜法宝,因为阅历积累经验,经验生成智慧,但是人性的底蕴才是人人获得审判权力的根基。不论如何分类,人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由的尺度,人人有权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测量历史。即使技术掌握有所不同,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下,人人得以自由。现实世界的羁绊无所不在,回归历史就是回归自由。
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能经历的事情永远属于少数。听故事是一种增加阅历的途径,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就是百听不厌。在别人的故事中,我们正在学习成长,至少开始探寻未来的成长之路。后来是听说书,其实也是故事的一种,听《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文摘 “春秋”本来是史书的统称,据说那个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籍,又都叫做《春秋》。后来,因为儒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孔子参与修订的鲁国《春秋》就差不多独占了这个名称。“春秋”更原始的含义当然是四季的两季了,含有四季变化的意味。可是,为什么不用夏冬来代替一年的四季呢?这可是个难题。古代注释家没少为此吵架,后来就笼统解释说,一年四季中春秋比较受重视,或许更重要,所以就用春秋代替一年四季了。
很多以“春秋”命名的史书后来都遗失了,最后只剩下鲁国的《春秋》。孔子和鲁国的《春秋》的关系是——有人说孔子是这些书的作者。孟子是孔子的力挺派,坚决说孔子著《春秋》,并且很有效果,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了。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还为孔子著《春秋》找到理由,说当时的情况很乱啊,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孔子很担心,这样下去还得了吗?于是作《春秋》。孟子还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证明,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看着有点晕。孔子会用自己的著作“知我”、“罪我”吗?如果孔子口中的“春秋”是广泛意义的历史,那还好理解一点。有人说孔子是修订者,古代太久远的事情,要找出新的证据太难了,不过现在多数人好像遵从后一种观点。
一说到《春秋》,总让人联想起微言大义来,那可是个古奥的学问,难免晕乎其晕。好在有《左传》这样的书在,通常都给了解释。给《春秋》作注的书著名的有三家——《公羊传》、《毂梁传》和《左传》,前两者尤其擅长微言大义的解释,后者主要是用历史史实来解释,看着比较清楚一些。
《春秋》记载了242年的历史,以鲁国12个君主为线索,把当时的天下大事都择要记录了下来。第一年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最后一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去世。孔子逝世是件大事,但是经文如此书写,让人联想很多。这句话,总不该是孔子写上去的吧。
孔子之死,后来有一种说法很神奇。鲁哀公十四年,鲁国国君打猎,获得了一只前所未见的麟。麟是上天派往人间最尊贵的祥瑞,可是大家都不认识,以为是只怪兽很不吉祥。孔子也去观看,一看吓一跳,这不是麟吗?可能孔子见到麟时,麟已经被杀死,所以孔子万分悲哀。他流着眼泪说麟刚一出来就死掉了,我的前途也没了。孔子还特意为麟写了首悼念的歌,歌词是:“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孔子这是悼麟还是自悼呢?我看两者都有。两年
……
后记 这是多年思考记录自己读史点滴的一个汇总之书。本书得以完成,并不在于多年的如此积累,而在于老同学申作宏的鞭策、鼓励。在我情意慵懒的时候,申兄亲自上阵为我收割。这些文字,原本都是发表在各种各样的报刊上的,后来统一放在自家的博客上供大家批评。经营博客,原本是不太用心的,多数的情况下是完成作业的心态,至于到底总量如何,能否分类等等,自己心中根本无数。老同学的关心和努力,让我感激至深。
博客上刊布的文字,多承网友指正,发现了许多错误。现在集合起来,也有改正,希望不要让众多帮助过我的网友失望。
这本漫记中,“生猛春秋”是相对完整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曾在《深圳商报》上连载,其实并没有写完。一边读书,一边写笔记,这是我很惬意的一段记忆。但是在今年6月初的时候,连载被迫中断,个中原因搞得自己也兴趣荡然。所以,这组文章其实并不完整,连一个基本的总结都没能作,遗憾不可避免。个人的感觉有的时候真是很恍惚,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举世艳羡的今天,每遇喜事,反而触目皆是战兢呢。
关于唐朝的一组文章都是电视讲座的副产品。最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编辑要求先讲一个小题目,我就选择了长孙皇后。但是这个题目没有讲完,好像就讲了一次,就进入了唐太宗的讲座。有关长孙皇后的文字,其实就是当时的讲稿。唐高宗的讲座,与武则天纠缠不可避免。有关小公主之死的传说,写了一篇论辩性的文字,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后来也收入《唐高宗的真相》一书中。这次再次收录,理由不太充分,不过是希望这个观点更多地传播而已,当然也是因为属于博客文章的缘故。其实,这些多是博客开通之初的文字,想起来,这是要感谢我的学妹杨晓燕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