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9707315/9787509707319 ·条形码:9787509707319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农业社会学 |
 |
|
 |
农业社会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9707315/9787509707319
·条形码:97875097073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对农业的性质、特点、功能等进行了全面审视。并从农业特点出发对农民的特点、农业组织的形式与发展趋势、农业文化的功能与保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政府的农业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是目前中国第一本农业社会学著作。“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矛盾吗?”“为什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给农民带来普遍收益?”“为什么规模经营不能取代政府的补贴?”“为什么农民不能靠农业科技普遍致富?”“为什么工业要反哺农业?”农业社会学试图解释这一系列问题。在价值取向上,《农业社会学》主张破除对农业和农村的偏见,发现农业的趣味和乡村的魅力,培养人们对农业的科学认识和对农业、农村的兴趣与感情,激发公众关爱农业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研究方向:农民、农业与农村的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主要论著有《中国小城镇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国农民技术教育研究》、《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中国农村社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论新农村的特点与新农村建设》等。
编辑推荐 《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对农业的性质、特点、功能等进行了全面审视。并从农业特点出发对农民的特点、农业组织的形式与发展趋势、农业文化的功能与保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政府的农业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是目前中国第一本农业社会学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价值
一 问题的提出:社会学对农业问题的探讨
(一)农民增收的探讨
(二)农民组织的探讨
(三)农村土地制度的探讨
(四)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二 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对农业价值的认识
(二)农业社会学的含义
(三)农业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三 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一)农业的自然特性及其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
(二)农业的外部性与农民利益的思考
(三)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政府责任的思考
四 农业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业社会学的产生
(二)农业社会学的发展
(三)中国学者对农业社会学的思考
五 农业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一)农业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农业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农业社会学的渊源及主要理论问题
一 农村社会学脉络下的农业社会学
二 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议题
(一)1990年之前:农业社会学的兴起
(二)1990年:农业社会学的标志性进展
(三)21世纪:农业社会学的新议题
三 农业社会学的主要理论问题
(一)关于家庭农场的争沦
(二)关于国家农业政策研究的两种相对立的理论
(三)关于地区不平等的理论流派
(四)关于农业生态学的理论问题
第三章 农业的特性与发展趋势
一 人们对农业认识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阶段
(二)对农业的认识
(三)对农业性质认识的几个误区
二 农业的本质
(一)自然科学的农业
(二)经济学的农业
(三)社会学的农业
(四)全面地看待农业的功能
三 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农业
(二)设施化农业
(三)可持续农业
第四章 农业科技及其应用
一 农业科技的作用及特点
(一)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成果
(二)农业科技的功能
(三)农业科技的特点
二 农业科技推广
(一)农业推广的概念
(二)农业推广的作用
(三)农业推广组织
(四)农业推广方法
三 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责任
(一)农业推广的国际经验
(二)中国政府的农业推广政策
第五章 农业文化
一 农业文化的原生态属性
(一)自然周期与农业生产制度的生成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
(三)农事祭祀与农耕民族的信仰心理
二 农业社会的文化格局
(一)人与“土”的循环模式
(二)农业文化区位:家庭、村落与集镇
(三)村落仪式与社会空间:庙会与祭祖
三 乡村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现代化与农民生活世界的重构
(二)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农业的永续发展
(三)留住技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六章 农业与农民
一 学术界对农民概念的探讨
(一)农民概念的语义学含义
(二)农民的学理性含义
二 传统农业与传统农民
(一)农业与农民
(二)传统农业的特点
(三)传统农民的特点
三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民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二)现代农业时农民的要求
(三)现代农民的培养
四 农业与农民生活
(一)农业活动中人性的完整体现
(二)农民生活方式
第七章 农业组织
一 农业组织概述
(一)农业组织的含义
(二)农业组织的类型
(三)农业组织的作用
(四)农业组织的变迁
二 家庭经营的确立及农业组织的创新
(一)家庭经营的确立
(二)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最适合形式
(三)农业组织的发展创新
(四)农业组织的发展趋势
……
第八章 农业问题
第九章 农业制度与政策
附录
后记
……
序言 2004年,我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发了一篇题为《三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前景》的文章。文中讲到“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在国际上,欧美也好,日本也好,都没有“三农”这个说法。它们要么讲农业、农村问题,要么讲农民、农业问题,都没有把三者联系起来讲。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三农”的说法和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项重要的理论成果。“三农”理论的形成和创造,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初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都是同步实现的,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城市化也是同步的,但在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实行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一方面工业化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城市化就停滞徘徊了。1978年,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71.8%,工业增加值占47.9%,但当年的城市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增产,农民收入也连续增长,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形势很好。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改革,致使1984年后,就出现卖粮难、卖棉难问题。
文摘 第一章研究对象及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学对农业问题的探讨
(三)农村土地制度的探讨
关于土地制度的探讨是农业社会学产生的重要基础。1980年代实施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有着还原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征和适应农业产业特征的内在本质规定。1984~2000年,是对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正绩效研究评价集中时期。此时国内外学者对制度的绩效评价是一致的称赞与肯定的,主要从制度产生的结果来看:结束了中国长期农产品短缺历史、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理论界认为土地使用权回归于农民,激发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生产力水平,体现了制度的效率与公平;家庭承包经营制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及其体制下的劳动监督和激励不足问题,使即将陷入崩溃的农村经济摆脱了困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该制度适合农业生产特点,有利于农民因时因地制宜进行生产,激活了农村沉睡多年的生产力,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成本,解决了集体统一经营时期劳动过程中的“搭便车”和监督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等等。
1993年国家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写入宪法。同年,党中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草案)》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期至少30年。延长土地承包期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原先模糊的产权主体明确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促使农民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防止耕地的流失。但是延长土地承包期本身又引发人们对公平与效率、变与不变等内在矛盾的思考。
后记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著名植物营养专家对我说过这样的事情:原来我们以为农民缺乏知识和技术,不懂得科学施肥,所以种粮产量低;以为农民不会种树,所以年年植树造林总是不见林。专家们绞尽脑汁辅导农民掌握科技,但是效果很差。可是实行了包产到户、包林地到户,农民一下子变得很聪明了,承包地粮食的产量甚至超过农业专家的试验田,在荒山上种果树成活率令林业专家都感到惭愧。这位专家感慨地说,原来农民不是没有知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制度使然。事实上确实如此。改革开放前,我们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体系,有大批农业专家在育种、栽培、推广工作第一线,可以说为了农业发展呕心沥血,但是没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致使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长期处在半饥饿状态。包产到户这样一个政策措施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努力解决而没能解决的吃饭问题。然而对为什么包产到户或说家庭经营有如此大的活力的认识却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道路,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怀疑家庭经营的生命力,以至于得出诸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科技可以使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农民致富”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