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2010-04-2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11273071/9787811273076 ·条形码:9787811273076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去商家看看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去商家看看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11273071/9787811273076
·条形码:97878112730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公共关系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界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着力探究了三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是如何维护公众的舆论权,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其二,是如何对公共舆论进行适度干预,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有限性或边界问题;其三,是政府如何在前两者基础上,正确引导公共舆论,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最后,在我国,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旨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研究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不仅仅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呼唤!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对公共舆论管理这个具有鲜明政治性色彩的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刻的学样性阐释,对于党政舆论管理工作部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新闻传播学以及公共舆论学等专业的老师、学生具有阅读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伯高,男,1967年3月生,江苏涟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法学博士。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政策科学、新闻传播、舆论管理等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已出版专著(含合著)4部。
编辑推荐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开放社会条件下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新视角;东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舆论管理模式新借鉴;舆论权、舆论干预、舆论引导平衡新探析。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示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及逻辑结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视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界说
一、舆论与公共舆论
二、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内涵及职能
三、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理论支撑

第二章 公众舆论权的维护: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
一、公众舆论权与公共舆论管理民主化
二、维护公众舆论权的相关理论
三、政府维护公众舆论权的内在价值
四、西方国家政府维护公众舆论权的制度与实践--以美国为例

第三章 公共舆论的干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边界及限度
一、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主要依据
二、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性质与类型
三、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限度和边界

第四章 公共舆论的引导: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积极管理
一、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二、政府公共舆论引导方式与途径
三、政府宣传: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一种特色
四、跨文化传播中的政府公共舆论引导

第五章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面临的环境变迁
三、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模式的转换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刘伯高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政府公共舆论引导方式转换》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对什么是舆论,什么是公共舆论,舆论及公共舆论要不要管理,谁来管理,如何或怎样管理,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发达国家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以及怎样学习借鉴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思考研究,在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之前,还确实属于鲜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的面世恰逢其时,对该领域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具有开拓性的价值与意义。为师的我当然为他而感到高兴并表示祝贺。
一篇好的学位论文往往是师生“共谋”的产物,其中主要是论者主观努力的结果。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伯高就长期在苏州市委宣传部及社会科学联合会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其工作经历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和理论升华的过程。可以说伯高是带着问题来读书与研究的,立意在该领域走出一条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道路来。但由于公共舆论及其管理问题实在太敏感,太复杂了,以至于在论文开题时,学位点上的导师们难免存在一些意见分歧与担心,认为这个论题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写得不好,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都不好交代,两面受气。其实,导师们的一些谨慎的意见和建议是能够成立的,也是有益的。然而,伯高还是凭着他的理论勇气与执著,勤奋与刻苦,一次次的深入讨论,深更半夜的电话设问与论辩,证明着他选题的可行性与研究的进展程度。在写作过程中,他克服了涉及学科多,相关文献少,驾驭难度大等困难,如期完成了博士论文,并获得一致通过。他享受着辛勤笔耕后的收获与喜悦。
舆论、公共舆论,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卢梭曾把它说成是人民“心中的法律”。伍德罗·威尔逊则喻之为“帝王的宝座”。舆论、公共舆论,也是一种公共事务,对舆论、公共舆论加强管理,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当然我国政府也不能例外。
文摘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亦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模式,对于创新传统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与公共舆论两者契合于公共利益。如果说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舆论则是这种抽象的公共利益的具体表达。另一方面,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也要借鉴和运用公共管理提出的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公共管理及治理理论提出的一些原则,如企业式政府、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回应、注重绩效、顾客导向等原则对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公共行政及其范式
行政对应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表示政府对国家或政府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一般认为,威尔逊最早从行政学的角度对“行政”范畴进行了界定。从威尔逊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行政与政府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从主体来看,政府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行政的主体则是狭义政府。因为美国建国以后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立法、行政与司法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所以,威尔逊所讲的行政是指狭义的政府。其次,行政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威尔逊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而后经古德诺作进一步阐释,明确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事实上,政府管理中“国家意志的表达”与“国家意志的执行”不可能完全分开,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只能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与政府本身具有同样悠久的经历。”∽‘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威尔逊对政治与行政的区分为行政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从研究的角度把政治与行政分开,并从政治中抽象出“行政”研究领域是合理和必要的。但是,威尔逊本人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也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并没有详细说明公共行政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行政与政治领域的适当关系,以及行政学能否成为一个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抽象科学,这成为其后困惑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难题。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现在将它正式出版,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和热心读者。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了“深水区”,以经济为始动力的全球化正向全方位拓展,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管理模式的交流借鉴日益广泛;政治宽容、政治民主为人们探讨各种政治问题提供了自由空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民间舆论场的形成创造了技术基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催生了公民社会的发育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共舆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政府公共舆论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期。
本书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基本理论、宏观背景、结构功能、现实矛盾及未来发展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研究,以期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公共舆论执政能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施拉姆曾把这个领域的研究说成是一个“许多人路过但很少有人驻足的大交叉路口之一”。我至今也不能确定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究竟属于哪一个学科,因为它涉及的学科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政治学、法学、舆论学、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由此决定了本书是一项边缘性、交叉性、探索性研究项目。涉及如此多的学科,仅靠我自身的知识积累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如饥似渴地向各领域的大师们学习了,因此,本书实际上是融汇了各类学科和各位名家大师智慧的集体成果。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我的导师乔耀章教授对论文的写作和书稿的修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的谆谆教诲我今生难忘,感谢他为我点亮了学术之灯,他不仅是我的“经师”也是我的“人师”。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张铭教授、闵春发教授、靳辉明教授、方世南教授、沈荣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曹沛霖教授、林尚立教授、孙关宏教授的悉心指导,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已经不同程度地融人书稿之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