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2010-04-24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40263022 ·条形码:97870402630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去商家看看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去商家看看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40263022
·条形码:97870402630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将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在写作体例上,将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历史专题结合起来,从纵向上勾勒了近代中国的千古变局、自强新政、辛亥风云、军阀政治、崭新取向、十年初建、抗日烽火、历史抉择等基本历史走向,突显重大事件的历时性,但又不局限于时间顺序,兼顾历史事件的共时性,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九大专题,分别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运动的高涨,晚清改革的成效与失败,共和革命与清朝的灭亡,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局与社会,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确立,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与胜利,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新中国的成立。在写作手法上,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精细化叙述,丰富了其中的近代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文字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该书既能满足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般需求,又能为非历史专业的青年学生提供课外阅读。
作者简介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自1 985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出版专著《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版)、《传承与变动:近代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与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在境内外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70余篇。获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次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1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1
二、英国使节来华/4
三、鸦片贸易/7
四、第一次鸦片战争/12
五、“和”“战”之争/18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21
七、不平等条约/26
八、中国社会的变化/30

第二章 潮起潮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运动的高涨/36
一、洪秀全的“天国梦想”/36
二、马嘉理事件/40
三、左宗棠西征与新疆设省/42
四、“败固不佳,胜亦多事”——虽胜而败的中法战争/46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49
六、洋款和铁路/54
七、义和团运动的兴起/59
八、抵制美货运动中的国民意识/65

第三章 自强新政:晚清改革的成效与失败/73
一、洋务派与洋务思潮/73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75
三、洋务民用企业与商办企业的产生/79
四、近代教育的开始/85
五、新兴社会力量/87
六、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挽救危机的举措/89
七、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92
八、百日维新/100
九、1901-1905年间的改革/106
十、“预备仿行宪政”/110
十一、立宪派与国会请愿运动/115

第四章 辛亥风云:共和革命与清朝的灭亡/119
一、《辛丑条约》/119
二、中国同盟会/120
三、革命与改良之论战/125
四、保路风潮/127
五、武昌起义/128
六、创立民国/133
七、袁氏窃国/137
八、历史沉思/14l

第五章 军阀政治: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局与社会/144
一、洪宪帝制/144
二、护国运动/148
三、北洋军阀的由来与派系/152
四、北洋军政格局/156
五、两次护法运动/164
六、俄、英制造边疆新危机/169
七、北京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状况/173

第六章 崭新取向: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177
一、新文化运动/177
二、五四运动/181
三、“北方吹来十月的风”/183
四、开天辟地/186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190
六、“打倒列强除军阀”/194.
七、大革命失败/200

第七章 十年初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确立/20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统一”/205
二、国民党一党政治的确立/208
三、连绵不断的内战/210
四、社会经济的运行/213
五、双重外交的施展/217
六、中央研究院/219
七、“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22l
八、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223

第八章 抗日峰火: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与胜利/226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226
二、西安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实现/230
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敌斗争/234
四、战时内迁/239
五、日军暴行与南京大屠杀/242
六、汪伪政府/247
七、大后方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抗日根据地建设/250
八、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国战区”的形成/255
九、抗战文化/259
十、抗战胜利/263

第九章 历史抉择: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新中国的成立/268
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268
二、全面内战的演进(上)/274
三、全面内战的演进(下)/281
四、金圆券改革/289
五、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293
六、三大经济纲领/296
七、筹建新政权/298

后记/306
……
序言 在我们编写这本中国近代史教材时,讨论得最多、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各种近代史教材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的今天,还能独辟蹊径,写出一本多少具有自身特点,老师用起来方便、学生也还肯学的教材。说实在的,这并不是一桩容易办到的事。经过仔细思考,我们逐渐悟出,一本好的教材,至少要具备以下的要素或特色:一是对象明确为谁而写?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书是教材,其对象自然是学生,而不是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因此必须摆脱高头讲章的学究气,而以朴实、清新、系统的知识介绍为主。但作为一本专业教材,我们的对象又不是一般的普通大学生,而是具备一定历史基础且有着专业兴趣的历史本科专业的大学生,或至少是以文科为专业范围的大学生。这就是我们这本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定位。这一定位,决定了本教材必须区别于前两年刚出版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即尽管同样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样抱有以史育人的目的,同样以大学生为对象,但在体例与内容上,又必须比《纲要》更专、更深、更细,能够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进程并揭示其背后的规律;观点必须明确,但呈现方式却必须厚重、翔实,包括更多的历史细节。
文摘 插图:


八、中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特点是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和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采取高压与怀柔并用的政策,使得整个学术和思想领域十分沉闷。但明清之际的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了社会危机的加剧,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谈,主张经世致用,研究实际问题,通过改革解决现实危机。他们通过撰写政论时文,或研求实政,或致力于边疆开发,以图裕国富民固边,企图解决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前的经世致用思潮,为清政府文化专制下的思想界注入了活力。
英国军舰的隆隆炮声,《南京条约》的丧权辱国,加速了“天朝上国”的衰败没落。一部分清醒的士大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谈,注意研究实际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正是在经世致用精神的推动下,鸦片战争之后,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们开始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放眼看世界,到西方去寻求国富民强的道路,开始议论国事,发出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的思想,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
后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章开沅等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以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为突破口,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尤其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建立之后,不仅汇聚了一批学术功底好、研究能力强的中青年研究者,而且不断加深拓宽,衍化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教会大学史等领域,研究成果亦日益增多。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既能为大学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读物,又能为一般民众了解近代中国的一个窗口,一直是我们多年思考的问题。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约请,使我们有机会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在主编的组织下,我们成立了专门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将1840-1949年间百余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打破传统的章节体例和历时性铺陈模式,每章均选取若干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叙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