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

2010-04-19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105088065 ·条形码:97871050880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 去商家看看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 去商家看看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105088065
·条形码:97871050880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内容简介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内容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编辑推荐 《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之一。
目录
米林县南伊乡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一、富饶美丽的南伊河两岸
二、珞巴族的人口和分布
三、民族名称和语言
四、民间传说和历史沿革
五、反帝反侵略的光荣历史
六、民主改革前的社会生产
七、民主改革前的社会形态
八、民主改革前的生活习俗
九、解放后的巨大变化
附记
修订附记

米林县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农业和副业生产
三、社会组织——父系氏族
四、等级状况
五、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分化
六、婚姻与家庭
七、生活习惯与其他文化习俗
八、解放后的变化
附录一 家史及其他典型材料
附录二 萨及氏族所属各村居民情况表
附录三 访问对象名单
附记
修订附记

墨脱县达木地区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
一、概况
二、民主改革前的一般生产情况
三、民主改革前的生产关系
四、民主改革前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五、解放后的变化
附录一南木卡家史回忆
附录二主要访问对象
附记
修订附记

隆子县三安曲林区斗玉珞巴族调查材料
一、隆子县的珞巴族和三安曲林区斗玉村
二、关于珞渝地区一些河名、山名和族称的部分调查
三、阿巴达尼的传说和珞巴族的自称
四、珞巴族的一般生产状况
五、加玉、斗玉以南珞巴的土地关系
六、学卡(或措卡)与聂德布
七、几种称谓的人(可能是等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八、婚姻
九、崩尼人、阿巴达能人的住宅和装饰
十、“纽布”和“米剂”(巫师)
十一、丧葬和禁忌
十二、“数”的观念和“旭独龙”节
十三、猴年转“札日戎郭”神山
十四、印度占领军的压迫和珞巴族反压迫斗争片断材料
附录一 从藏族次仁白玛的家史看斗玉今昔
附录二 1959年隆子宗概述
附录三 访问对象名单
附记
修订附记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希蒙珞巴族调查
一、概述
二、墨脱宗政府对希蒙的统属关系
三、一般的生产状况
四、希蒙珞巴族的土地关系
五、长房里的父系氏族关系
六、婚姻
七、服饰、住房、节日和信仰等
附记
修订附记

关于不同称谓的珞巴族的一些情况
一、博嘎尔
二、宁波
三、邦波
四、达哥
五、波勒
六、德根
七、阿巴达能
八、崩如
九、米新巴
十、米古巴
十一、洞工
十二、达额木
十三、扎纳
十四、义都

附国外关于珞巴族的记载
一、义都人
二、巴达姆人
三、阿因人和伯西人
四、希蒙人
五、卡姆卡人
六、潘其人
七、波摩一强波人
八、波里人
九、卡可人
十、民荣人
十一、迦龙人
十二、班尼人
十三、登尼人
十四、尼苏人
十五、苏龙人
十六、鲁苏人
十七、达姆美人
十八、布根人
附记
修订附记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文摘 插图:


(二)改革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风俗
杀牲送鬼,念经治病,是解放前珞巴族长期流行的风俗。人生病了,以为鬼在作祟,于是宰杀大量牲畜,借以把鬼送走驱除疾病,因而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破坏了生产。这样的落后风俗,是珞巴族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
例如:1965年,穷林生产队达金有病,把家里仅有的4条黄牛全部杀光。同年,达欣家有人病了,先后共杀了8头牛。
1968年,普洛木达玛家里人病了,杀了猪牛共20多头,鸡200只。
1967年,次仁的老婆病了,杀了7头牛,一天杀了20多只鸡。
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杀牲送鬼造成巨大损失。才召村林东的父亲达波,多年患胃溃疡,原家里有20多头牛,都因送鬼杀光了,病还是不见好;解放军的医生多次上门给他医治,均被拒绝,认为杀牲送鬼、念经治病是珞巴族的老规矩,吃药不管事。1966年,达波不幸病逝。病逝前,还向他哥哥借了10多头牛。
1967年6月,才召村林东的妈妈因蛔虫钻进了胆道,病情发作,十分严重,疼痛异常,杀牛杀鸡也不管事。当地驻军知道这一消息后,便派医生去治疗。开始他们一家人不相信能治好,但出于无奈,只好同意试试,看看吃药是否灵。后经军医治疗后,果然好了,这给一些保守思想浓厚的人以很大的教育。
1968年,纳玉村多吉患疝气,经多方动员后,到林芝的部队医院治疗,去时家里人还十分担心他会死在医院,有去无回。经一个多月的治疗,多吉平安地回了家。回到家后,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到各个珞巴族村庄讲述如何“把肚子剖开,把病拿走”的经过,号召大家不要搞杀牲治病,要相信吃药。多吉的宣传影响极大。
1970年,穷林村嘎尔鸟的孩子患肺炎发高烧,不省人事,病情十分危急,后来他把小孩送到县医院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他为了感谢党的恩情,把儿子取名为“希洛”,意思是从死里抢救回来的。
后记 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了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赴藏调查。1958年至1962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及其他单位又增派人员充实了调查组力量,深入到西藏很多地区。在中共西藏工委领导下,调查组人员结合编写《藏族简史》、《藏族简志》(上篇),与西藏地方的同志一起全面开展了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这两次调查搜集了数以百万字计的、以藏族为主的社会历史资料。最近十多年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又组织了对门巴族、珞巴族等的若干次调查。上述调查所获的资料,大都做过初步整理,其中一部分还曾于1964年和1978年分别铅印成册,提供有关部门使用。现根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的统一要求,重新整理这些资料,按民族和地区分别编辑出版。
由于调查时的条件所限,各篇资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某些片面和失实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些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这次付印前,所有编入的资料均请原搜集整理人再次作了校订,除删除原资料中少量不必要的内容、改正明显的错误及不妥之处外,基本上保留了资料的原有面貌。
为了尽快编辑出版这些资料,经编委会同意,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负责领导此项工作,并由姚兆麟(组长)、王辅仁(副组长)、刘忠、吴从众组成编辑组,具体组织整理和负责编辑。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缺点和错误仍然不少,敬希读者指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