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1155697/9787301155691 ·条形码:978730115569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 |
 |
|
 |
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1155697/9787301155691
·条形码:97873011556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这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选择了近年来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巨大自然灾害,如日本阪神大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中国台湾的“9·21”大地震、伊朗地震、秘鲁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各类NGO在此类巨灾应对中的行动轨迹,特别是通过对NG0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式与内容、优势与定位、功能与服务、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总结,让更多人全面了解NG0的特点及在灾后重建中的参与路径,也为我国NG0参与汶川地震等巨灾应对并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行动模式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张强,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风险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主任,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汶川地震之后一直在四川实地服务工作,担任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秘书长,国家减灾委一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规划政策组副组长。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公共政策、减灾与应急管理、府际关系等。
陆奇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汶川地震后服务于四川地区灾后重建实践及研究工作,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专家成员,国家减灾委一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规划政策组成员。
张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亚洲项目研究员(Asia Programs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应急管理等。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灾区长期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担任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研究统筹,国家减灾委一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规划政策组成员。
编辑推荐 《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为“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这社会响应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NGO在公共领域的功能定位:常态到巨灾
第一节 NGO在常态下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NGO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定位和作用
第三节 NGO在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 日本阪神大地震
第一节 受灾情况与重建概况
第二节 日本阪神大地震中NGO的参与
第三节 NGO参与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 美国经验:卡特里娜飓风和格林斯堡的绿色创新
第一节 卡特里娜飓风
第二节 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中NGO的参与
第三节 龙卷风后的格林斯堡
第四节 格林斯堡龙卷风灾害中NGO的参与
第五节 NGO在两个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印度洋海啸
第一节 受灾情况与重建概括
第二节 印度洋海啸中NGO的参与
第三节 NGO参与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NGO在未来抗灾减灾中的发展与展望
第五章 中国台湾“9·21”大地震
第一节 受灾情况与重建概况
第二节 NGO参与灾后重建的过程、方式、影响
第三节 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功能与角色
第四节 NGO参与的启示
第六章 其他地区经验
第一节 伊朗地震
第二节 秘鲁地震
第三节 巴基斯坦地震
第四节 启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08年注定是要给中华民族的国民心理留下永久且深刻记忆的一个年份。正当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准备实现期待百年的即将于8月8日在北京举办奥运的梦想之前,发生了两起特大自然灾害,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特别是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波及10省(市)、417县、4600多乡镇及近4.8万个村庄,受灾人口4000多万,涉及转移安置人口1500万,死亡及失踪人数达8万多,被掩埋和死亡的各种家畜和其它动物800多万头(只),交通、通讯中断,基础设施全面毁坏,造成整个灾区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一时间,江河断流、生命倾覆、苍天闭眼、大地失聪,整个国家被地球瞬间能量释放造成的巨大灾难所刺伤。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全民紧急响应机制,人民解放军紧急总动员,各级政府紧急响应,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自组织紧急行动,展开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百县千乡万村生命大救援行动,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募捐活动将灾区的需要和爱传遍全社会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筹集善款创纪录达到。760多亿元,有300多万人被爱心激发,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参加救灾,谱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5·12”大救灾和8月8日的奥运会,以巨大的悲情和喜情两大主旋律,调动了全民族的激情和参与欲,成为载入2008史册的两大事件,推动着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
文摘 插图:

第一章NGO在公共领域的功能定位:常态到巨灾
第一节NGO在常态下的功能定位
NGO的全称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一般翻译为非政府组织,是由自然人或法人创建的不属于政府、不代表政府利益的组织的统称,可以用来指代如独立部门、志愿者部门、公民社团、草根组织、跨国社会运动组织、个人志愿组织、自助组织和非政府部门等组织。大多数的NG0通常也是非营利组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合法的、非商业化的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私人或企业捐款的募捐方式,一种是政府出资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在《联合国宪章》第71条第10章中提出①,用来描述成员为非官方的组织的咨询角色。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NG0以发展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NGO的发展也由本土化走向了区域化和全球化。“国际NG0”(INGO)的定义由1950年2月27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QSOC)的288(x)决议首次提出:“国际非政府组织就是任何不通过订立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国际组织。’:②国际NGO在解决一些区域间矛盾和争端时,以及在协调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记 汶川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应急救援和处置阶段,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我们看到大量的NGO穿梭于地震灾区,他们不同的专业指向、服务目标以及趋同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使我们深刻理解NGO为人类福祉所肩负的卓越不凡的使命。
在我们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一年多来的灾区实地工作中,许多NGO不仅是并肩携手的亲密伙伴,也是巨灾应对政策框架中社会参与研究的观察对象。在澎湃的行动热潮之间,我们常常面对这样的制度思考:在人类面临巨灾应对挑战的过程中,NGO究竟该如何作为,这样的定位又对常态下的制度发展有如何的影响。我们也在期待中国的NGO能更有效地活跃于国际舞台,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NGO在人类几次典型的巨灾应对中是如何行动的,期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回顾分享,为我们的NGO参与巨灾应对以及常态下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全书分为七章,其中前言和第一章由沈芸撰写;第二章由邱月波撰写;第三章由余梅撰写;第四章由林文亿撰写;第五章由周瑜撰写;第六章由赵小平撰写;第七章由张强撰写。张强、陆奇斌编写了书稿提纲,并最终完成统稿、修改和定稿工作,在书稿修订过程中我们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同事张欢副教授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保障书稿如期付梓。
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何道峰副会长、刘文奎副秘书长、柏铮主任、陈迎炜、李晔等这一活力团队的大力支持,相关NGO积极配合,以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郭虹、清华大学邓国胜、中山大学朱健刚、中国人民大学萧延中、北师大韩俊魁等专家学者的不吝赐教和北大出版社张盈盈女士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