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ISBN:7810687883 ·条形码:97878106878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 |
 |
|
 |
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ISBN:7810687883
·条形码:97878106878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
内容简介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以渔猎生产为主的赫哲族人餐桌上的主要菜肴离不开鱼。他们吃鱼的方法很多,也很讲究。日常都吃新鲜鱼,有把鱼穿在烤叉上烧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赫哲人喜食生鱼,“刹生鱼”、“凉拌生鱼”是他们的特色菜肴。"炒鱼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风味佳肴,它是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不仅吃起来可口味美,而且能储存很长时间不变质。他们还将捕鱼旺季吃不了的鱼用日晒火烤的办法进行加工,贮存起来以备淡季食用。 赫哲族人贮藏鱼的地方叫鱼楼,一般都建在居所庭院中,几乎每家一座,平时还用来放置渔具等物品。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公里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工具也五花八门。他们捕鱼的工具主要分为叉、钩、网三类。他们叉鱼的技术更是令人惊叹,又准又稳,百发百中。赫哲人还创造了当冰封江面时的干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对他们来讲,这既能有物质上的收获,也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他们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有时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况与历史
第一节 族称与族源
一、族称
二、族源
第二节 迁徙的历史
一、传说时代
二、清代
三、民国时期
第三节 街津口乡发展概况
第二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地理分布
第二节 区域环境与资源、资源利用
一、区域环境
二、自然资源
三、资源利用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
一、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格局
二、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节 生态环境意识
一、生态环境意识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
二、村民的看法
第三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状况
一、性别情况
二、年龄情况
第二节 人口素质
一、身体素质
二、文化素质
三、思想素质
第三节 行业、职业结构
一、行业状况
二、职业状况
第四节 婚姻状况
第五节 家庭状况
一、家庭规模
二、代际结构
第六节 生育、死亡和流动状况
第七节 计划生育
一、计划生育政策及规定
二、妇女节育年龄及节育方式
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传统经济概述
一、传统经济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
第二节 渔业经济的兴衰
一、渔业经济的短暂繁荣
二、渔业经济的衰落
第三节 结构调整
一、上岸转产
二、土地获取
三、农业生产方式
四、生产工具与生产水平
五、农业水利建设
六、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畜牧业、养殖业、林业
一、畜牧业、养殖业
二、林业
第五节 旅游及服务业
一、旅游业
二、服务业
第五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体系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政权组织
二、现代政权组织_
三、1963年至2003年街津口赫哲族乡历任书记、乡长(主任)名录
四、乡党政部门设置情况
第二节 村务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党支部
二、村民委员会
三、民兵连
四、网滩生产组织
第三节 政治参与与政治沟通
一、街津口乡的赫哲族知名人士
二、基层人大代表提案及解决情况
第四节 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
一、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二、渔业村村委会换届选举
第五节 军地政治关系
一、“双拥”工作制度
二、“双拥”工作实施方案
第六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家庭
一、家庭规模
二、家族、宗族与氏族
三、家庭结构
四、家庭人际关系
五、家庭功能
六、家庭中的性别角色
七、家庭的生育模式
第二节 婚姻
一、传统婚姻制度的形成和原因
二、传统婚姻制度的变化
三、婚姻的成立
四、择偶方式
五、婚配条件
六、婚姻礼仪
七、婚后居处模式
八、婚姻的解除
九、族际通婚
第七章 法律
第八章 语言、文化
第九章 风俗习惯
第十章 教育
第十一章 科技卫生
第十二章 宗教
附录一 童年时代的回忆
附录二 黑龙江省民委主任舒景祥访谈录
附录三 关于我和我们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1956年~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到上千万字的资料,撰写出少数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书稿,整理调查资料300余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这次调查为党和政府制定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开创了我国进行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的先河,为民族研究搜集与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时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民族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和反复引述的基础材料。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无论是进行决策的党政部门,还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界,要深入进行民族调查的愿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系统地了解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现状,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地把握少数民族发展的趋势,以制定出适合于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民族政策和发展规划。
如何在新的时期开展民族调查,以获得开拓性的成果,这就不能囿于传统的民族调查方式,而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方式。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分化与整合,是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各个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分化的趋势,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学科之间的整合趋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其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不断增多。
文摘 第十九条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由双方申请,经所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女方户籍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对再生育的申请,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 法律责任规定: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农村居民按下列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一)生育第一胎的,缴纳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二)生育第二胎的,缴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三)生育第三胎及其以上的,缴纳三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
第五十七条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的,城镇居民缴纳十二万元社会抚养费;农村居民缴纳六万元社会抚养费。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一方为农村居民,另一方为城镇居民,按照城镇居民的征收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五十九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再生育条件,但未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而再生育的,缴纳一千元的社会抚养费;未达到间隔期生育的,缴纳三千元社会抚养费。
街津口乡设置了计划生育办公室,有两名专职人员,在乡卫生院设立计划生育服务点。乡计划生育办公室每年组织各村妇女主任检查各村的计划生育情况,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渔业村设置了妇女主任,负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提供统计信息、组织村(居)民参与计划生育等工作,在村委员会办公室内配备了妇科检查室。妇
后记 2003年7~8月间,我们赫哲族调查组对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暨渔业村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收集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五百余万字。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深入研究,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完成本书的撰写工作。由于调查时间短,撰写期限紧迫,本书完成得较为仓促,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想不留遗憾地、较全面地介绍街津口赫哲族乡暨渔业村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然而还是有许多遗憾。但本书若能对认识与了解赫哲族、进一步研究赫哲族有所帮助,我们则备感欣慰了。
本书各章撰写分工如下:前言(黄泽);第一章(刘金明、郭天红);第二章(黄泽);第三章(何学娟);第四章(刘金明);第五章(黄泽);第六章(杨筝);第七章(黄泽);第八章(何学娟);第九章(刘帅东)(第四节杨筝);第十章、第十一章(刘帅东);第十二章(杨筝);第十三章(郭天红);后记(刘金明)。全书由刘金明、黄泽进行修改、补充、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