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水利 >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

2010-03-28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54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7807343036 ·条形码:978780734303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 去商家看看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 去商家看看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54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7807343036
·条形码:978780734303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黄河三门峡库区山西一侧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库区灾害影响、库区治理与工程管理、库区防汛与移民、机构沿革等,客观地反映国家对库区治理的高度重视,以及实行统一规划开展治理以来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辉煌成就,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黄河三门峡水库山西一侧库区治理整理情况的志书。
目录

序二
凡例
概述
第一篇 水库建设、库区自然状况及库区管理
第一章 三门峡水库建设
第一节 黄河简述
第二节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
第三节 枢纽工程的两次改建
第二章 库区自然状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第二节 气候及自然资源
第三节 自然灾害
第四节 注入库区的河流涧溪
第三章 山西省库区分段管理
第一节 水库运用方式的确定
第二节 成立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
第三节 对库区河段实行分段管理

第二篇 库区社会经济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平陆县
第二节 芮城县
第三节 永济市
第四节 被淹没的较大城镇
第二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章 库区交通运输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桥梁
第四节 渡口

第三篇 库区河道冲淤变化
第一章 库区河道
第一节 库区河道的形成
第二节 库区河床构造
第三节 库区河道形态
第二章 水沙状况
第一节 洪水形成
第二节 水沙特征
第三节 实测水沙记载_l
第三章 冲淤对河道的影响
第一节 建库前的河道
第二节 建库前的河道淤积
第三节 建库后的河道冲淤
第四章 建库前后的河道演变
第一节 建库前的河道流势
第二节 建库后的河道流势
第三节 横河的产生及危害
第四节 河势变化原因分析

第四篇 库区治理
第一章 纳入国家基建规划治理
第一节 治理背景
第二节 群众自发治理
第三节 治理纳入国家基建规划
第二章 治理原则与规划
第一节 治理原则
第二节 编制治理规划
第三节 治理工程的申报与审批
第三章 治理工程设计
第一节 治理工程分类
第二节 设防标准及工程布设
第三节 工程结构
第四章 治理工程建设
第一节 施工组织及材料准备
第二节 设防工程建设
第三节 禹潼段分治前的治理工程
第四节 潼三段治理工程

第五篇 工程管理
第一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管理队伍
第二章 管理制度
第一节 早期的粗放型管理
第二节 设章建制
第三节 评比与奖惩
第三章 管理经费
第一节 管理房建
第二节 工程通讯建设
第三节 设备购置和抢险物资储备
第四节 工程管护道路维修
第四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创办企业
第二节 发展种植养殖业
第三节 兴办第三产业

第六篇 库区防汛
第一章 防汛任务及指挥体系
第一节 防汛范围及任务
第二节 防汛的组织指挥体系
第三节 防汛制度
第二章 汛前准备及汛期应急
第一节 抢险队伍组织
第二节 汛情传报网络
第三节 防汛物资的购置与储备
第四节 汛期库区群众搬迁预案
第三章 汛期抢险
第一节 重大险隋抢护
第二节 较大险情抢护
第三节 一般险情抢护

第七篇 库区移民
第一章 前期移民工作
第一节 全库区移民安置概况
第二节 山西库区移民工作
第三节 移民经费支付
第四节 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移民遗留问题处理
第一节 承接移民遗留问题处理
第二节 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的制定
第三节 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的内容
第四节 规划实施的基本做法
第五节 规划实施后的效益评价
第六节 规划实施完成后的验收
第三章 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的二次规划
第一节 制定二次规划的背景
第二节 二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规划实施及其效果

第八篇 资源开发
第一章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第一节 库区滩涂
第二节 滩涂开发与管理
第二章 滩涂建设
第一节 护滩工程
第二节 护滩造林
第三节 灌溉工程

第九篇 管理机构
第一章 机构设置
第一节 省级机构
第二节 县(市)级机构
第二章 队伍建设及管理
第一节 技术力量培训
第二节 人事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章 党群组织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第二节 工会组织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
第四节 老龄委领导组
第五节 学术组织

第十篇 人物荣誉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第三章 荣誉实录
第四章 人物名录

第十一篇 库区文物胜景
第一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第二节 古城遗址
第三节 古建筑
第四节 永乐宫搬迁
第二章 名胜景观
第一节 黄河古渡
第二节 自然景观
第三节 水利工程景观
第四节 库区旅游业

第十二篇 艺文
第一章 文选
第一节 新闻特写报告文学
第二节 散文杂文碑文
第三节 诗词楹联
第二章 传说故事
第一节 民间传说
第二节 趣闻轶事
重要文件辑存
大事记
编志始末
……
序言 国庆前夕,义波同志送来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精心编纂之《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志》,嘱我代为作序,得以先睹为快。展卷研读,深感历程艰难,积淀深厚,受益匪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亦是一条灾难多发的河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几十年来,水库有效地控制了黄河中上游洪水,在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建设三门峡水库造成的移民和塌岸治理等工作,成立了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专司其职。几十年来,按照中央有关部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库区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奋发拼搏,抢救了一次次灾害险情,修筑了一条条护河工程,建造了一道道防护林带,谱写了一曲曲治河凯歌,不仅为治理库区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为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摘 第三节 桥梁
一、黄洞浮桥
(一)蒲津浮桥
黄河上架设最早的浮桥是蒲津桥,位于库区蒲州老城西门外,是山西通往陕西的一条要津。从春秋时期的秦昭襄王起到隋文帝,前后1200多年,蒲津渡多次架过浮桥,有些浮桥是临时性的,用后即行拆除。到了隋代,由于运输和贸易的发展,黄河两岸交往已经相当频繁。《隋书·食货志》记载:“……户口发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至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到了唐代,蒲坂城逐渐发展成为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河中府”列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将蒲坂桥改称蒲津桥,桥两岸均置关城,东为蒲州府城,西为大庆关城,军事上严为设防。
唐代以前在蒲津架设浮桥是用十条木船连接起来,长有百丈,船与船之间用木头和编织的竹绳捆扎,连成一座浮桥,每年黄河封冻前和春天解冻后,上游的大块流冰常常倾注而下,将缆绳冲断,浮桥因而解体。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决定改建蒲津桥,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召集群臣商议,下令修建永久性桥梁,并号召百工献艺,下诏兵部尚书张谨主持建造工程,当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数载,于开元十二年建成。这次重修,将原来系船的竹绳改成铁链,在桥头两岸,各铸铁牛四头,并铸铁人驱牛,牛足下铸有“铁山”,牛和铁山连成一体,每牛重数万斤,成为浮桥的牢固地锚,“以维浮桥”,把浮桥联系起来。两端建有东西桥门,设护桥水匠(水手)15人,两侧种植各种树木,使蒲津桥更加雄伟壮观。据清乾隆《蒲州府志》载:东西两岸各铸“铁牛器、铁人器,及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亦四,夹岸为舟”,其“铁牛甚壮巨,壮皆蹲伏,腹没人地,尾后有大轴横或鞧之,轴首花纹模制甚工,牛人皆精泽照吐,久为壮观也。”依据“连舰千艘,横縆百丈”计算,桥全长约4里。另据1989年8月7日挖出的东桥头4个稳桥铁牛,分为南北两组,每组各一牛,水平雄踞,按每组南北间距20米推算,桥的最低宽度约2丈有余。据《蒲津桥赞》云:“又疏其舟间,画其鸽首,必使奔斯不突,积凌不溢,新法即成,永代作则。”就是对浮桥附近障碍物进行了清除,河道顺直,使其洪水、冰流畅通无阻,减少了浮桥的受力。增设的四个铁牛,“用以维河桥”。据《宋史》记载:“每牛重数万斤”。铁牛“偶立于两崖,襟束于中惮,锁以持航,牛以系揽”,“竹窄基维,不虞于奔涛击赫金锱斯缆,何惧以层冰皑峨”。又唐兵部尚书张说的《蒲津桥赞》中曾对铁牛的铸造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