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11177153/9787811177152 ·条形码:978781117715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三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
|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三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11177153/9787811177152
·条形码:97878111771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三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基础,主要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重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深度融合、综合技能课程与资格证书融合、综合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依据、程序,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师资体系、资源体系等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借鉴依据。
作者简介 宋志伟,生于1964年,现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土壤肥料、生态环境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编著出版有《土壤肥料》、《植物生产与环境》、《普通生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园林生态与环境保护》、《土地统计学》、《实用农业试验统计分析新解》、《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大学安全教育》、《学生防灾应急手册》、《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等26部论著或教材;在《中国土壤与肥料》、《棉花学报》、《土壤通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2篇;获得省级教育教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16项。先后获得“农业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编辑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三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1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概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2.1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3章 启示——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3.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3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4章 经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4.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2 “2+1”人才培养模式
4.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4.4 “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4.5 “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
4.6 “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4.7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4.8 “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第5章 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5.2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第6章 依据——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6.1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及人才素质要求
6.2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6.3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与原则
第7章 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7.1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7.2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7.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技能实训课程与资格证书融合的探索
7.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融合的探索
第8章 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8.1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8.2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体系
8.3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
8.4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体系
第9章 案例——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9.1 校企深度融合,多层面、多渠道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9.2 实施综合技能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提升人才素养(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9.3 实施综合技能课程与资格证书相融合,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各行业迫切需要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为了培养地方和行业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职业性人才,设立了地方性的职业大学或行业职业技术学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就诞生了。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龙头。199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特别要采取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至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渠道。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表明: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已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1.2%;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88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7%。
随着“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保持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熔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地方或行业把高等职业教育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出现了愿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社会反响不够强烈,家长积极性不高,生源严重不足,高等职业院校粗放型发展造成自身缺乏吸引力,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造成两者在地位和声誉上的较大差距:求学取向一冷一热、招生录取一后一先、生源质量一差一好、升学机会一少一多、毕业出路一窄一宽、学生感觉一悲一喜、社会评价一贬一褒,等等。
文摘 第1章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1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1982年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人才缺乏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9月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教育部明确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特别要采取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①。至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渠道。《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表明: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已有高职高专院校1 16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1.2%;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88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7%。